视频
本地>正文

七夕在中国 天河在郧西

十堰广电 2017-08-31 18:18:37 15765次播放

视频介绍

汉江流经郧西的分支叫做天河。中国大百科全书为地名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人们赋予某一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实体的专有名称。天河全长65公里,发源于雾霭迷茫的大山,极目远望水天一色,恰如自天而下,的确如同天上的大河。这条大河被称作天河,还有另一层原因,有学者考证,地上的天河与天上的银河在走向上是一致的。

郧西县文联主席杨世春:我们天河是从北往南流注入汉江,它这个天河和这个银河就是天上的天河,是相对应的,在天成像在地成型,上接天意下接地气,也就是说和天河是对应的,我们不是现在才叫天河,因为天河名字也有一千多年了,不是我们现在为了打造七夕文化而改的,古人为什么要叫天河,可能也就是跟天上对应成像所起的。

黄龙洞离天河不远,2004年考古学家曾在此发现了三枚十万年前的古人牙齿。依洞而居,历经百万年,郧西人生生不息,那么郧西人和天河谁更古老呢?可以肯定的是,在郧西人涉足这片大山以前,就有天河了,但天河的称谓要晚的多。因为地名的出现,是文明以后的事了,步入文明以后,郧西人懂得了耕种和纺织,于是渐渐的这里的人们吃饱了穿暖了,关于情爱的想象更有滋味了。人们观测天象,发现天上有一条隐约的大河,大河边上孤处着一颗星星,人们将这颗星星称作了织女星。中国人向来讲究成双成对,在大河的彼岸人们为织女寻到了一位心上人,将它称作了牵牛星。

郧西七夕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熊朝学:牛郎织女的故事,它为什么能在中国民间流传这么广,为什么,就是因为它跟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有很大的关系,3000年以前,农耕文明是非常落后的,那个时候人们最大理想是什么呢,那就是丰衣足食,家庭幸福,牛郎织女的故事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跟农耕文明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人们在这里面寄托了一种理想,崇高的追求。

两千多年前,《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过关于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不过牛郎织女成为夫妻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南北朝萧统编纂的文选《洛神赋》:“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郧西县文联主席杨世春:我们中国古代就是农耕文化,牛郎织女也许它的发展是有一定的故事引导出来的,在古代男女之间会因为阶级和种族等不同。

相传王母娘娘用自己头上的簪子划出天河,拆分了牛郎、织女,顺手把簪子弃于天河中。织女还继续呆在娘娘山执守天规,而丢弃的簪子变成一块巨石,至今兀自立在河中,当地人称为“金钗石”。天河中游,有隔河遥望、永恒相守的两座山,当地人称“石公公”、“石婆婆”,据传为牛郎和织女所化。天河东岸,石婆婆翘首西望,天河西岸,石公公掩映于华盖山,当时的人们认为两块山石是牛郎织女的化身,当自然被赋予了人文概念以后,神话与自然互为实证,于是原本虚无缥缈的神话故事变得实在可信了。

郧西县文史研究会会长钟建华:我们这个地方因为山川纵横,河流湍急,所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的不便,包括封闭的交通,封闭的自然状态,导致了男女之间的这种爱情,一种传达,形成了一些障碍,那么在这样的一种障碍下,像我们这边的人,就更需要一种克服自然障碍的想象,欲望所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认为我们这里的人想象力更为丰富,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更为理想化。

古人观测牵牛织女二星,竟然幻想出一处曲折,哀怨,离奇的神话故事。故事主要讲述了一群下界游玩的仙女在快乐湖沐浴,一位放牛娃看上其中一个仙女,后结婚生子,而后天帝派兵强行将这对恩爱夫妻拆散的凄美故事。由这个故事而衍生出了中国传统情人节,七夕节。生活在郧西天河两岸的人们,“人相习、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乞巧”文化。

郧西县文联主席杨世春:比方说,天河口,到了七夕那天传说,喜鹊都不见了,到什么地方去了,就是说到晚上去架桥去了,它是个自然现象,但是它联想了我们这个故事,

如今在郧西,除了依旧保留着在正月初七和七月初七“请七姐”等风俗习惯。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还通过举办大型晚会、招商推介、祈福乞巧等为主的系列活动,形成了具有郧西特色的民俗节会品牌。

郧西县文联主席杨世春:在近代,到了我们现在,我们就把这个传统文化加以发掘,整理传承和弘扬,我们抓住了这个机遇,走在了别人的前面。

郧西天河是世界上唯一一条与“牛郎织女”传说重合的天河,有很多的七夕文化资源。在郧西,能找到牛郎织女神话故事里的地形原貌,留存的许多古迹和传说都与牛郎织女故事相吻合。郧西天河地域独特的天象及地理环境、蕴涵的人文资源、古老的史话诗词传说、淳朴的民间风俗习惯等七夕文化地源资源渊厚博广。郧西七夕现已成功申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中国著名的“约会之乡”、“喜鹊之乡”。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