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要紧贴水面。
进入夏季,没有什么比在水里撒欢更快乐了,但要注意的是,别看见自然水域就抑制不住体内的“洪荒之力”。自然水域由于其复杂性,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如果在自然水域意外落水,溺水者该如何展开自救?近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并请市游泳馆教练员、4级救生员吴随云现场演示如何展开躺平式自救。
户外水域坡滑草多 不懂技巧很难自救
夏季,城市周边的河岸、溪流成了大家纳凉戏水的打卡点,不少市民选择与家人、朋友一起玩水消暑。近日,记者在茅箭区一村落的河道看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到这里玩耍。在河道附近的一处水潭,五六名儿童正在水潭内戏水。
记者观察发现,水潭底部起伏不平,深处的水可将一个成年人淹没,浅处的水刚没过脚踝。有的儿童旁边有家长跟随,有的儿童独自在潭中戏水,父母在岸边烧烤。“水挺深的,家长应该寸步不离地跟着,避免出现意外。”家住北京路的陈女士当天也带着孩子来这里玩耍,看着水潭内的儿童,她担忧地说。
自然水域与游泳池相比,有哪些不同?戏水时有哪些注意事项?近日,上海潜殿潜水中心水肺相关课程执行负责人、湖北消防救援局2023年潜水救援技术提高班总教练许磊受邀来十堰,指导全市消防救援人员的水下救援训练。
许磊介绍,户外水下情况复杂,看似平静的河水其实暗流涌动,藏着不为人知的危险。人们站在岸边,只能看到水下几十厘米深的景象,对于水底的情况无从知晓。随着深度增加,水下的能见度越来越低,继续向下,就能发现水底有很多水草密密麻麻地杂乱生长着,还分布着不少尖石。
“自然水域的危险主要来自水中的水草、乱石和渔线,以及岸边的青苔等。”许磊介绍,许多人到水边并没有下水的打算,但水边的青苔或是碎石容易造成人们滑倒落,从而出现溺水。此外,一些水域存在暗坑、沟壑,这些暗坑与岸边存在很大的落差,一旦不慎踩空跌入水中,溺水的风险成倍增加。
自然水域的底部常生长着水草,还有一些断掉的渔线缠住石块和水草。下水者一旦缠上,很难脱身。若是被尖石划破身体,剧烈的疼痛也会让人丧失一定的活动能力。
“水中的危险常常藏于肉眼看不到的地方,若是没有一定技巧,很难展开有效的自救。”许磊说,此外,有些人喜欢在水库、江水中长距离游泳,容易出现体力不支、抽筋的情况。
把握黄金救援3分钟 可用躺平式方法自救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37.2万人溺水死亡,其中多半不到25岁,溺水是青少年儿童伤害致死的首要原因。那么发生溺水时如何自救?
吴随云介绍,如果在自然水域落水,黄金救援时间只有3分钟,及时展开自救、等待救援是脱险的最好方法。如果不会游泳,可以尝试采取“躺平”的姿势。
首先,落水后不要惊慌,保持镇定。不要剧烈扭动身体,不要将手臂伸出水面,如果头部正在水中,切记不要呼吸,尽量憋气。
其次,双手抱住膝盖,整个身体抱团,形成一个球形。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这种方式可以快速地让自己浮出水面。
接着,浮出水面后,第一时间深吸一口气。此时,人在水中处于一种半失重状态,会微微浮出水面。
最后,双手缓慢伸向身体后方,头部后仰,腿部伸直。此时,身体的重心会由下方转移到上半部分,身体会在水中保持漂浮的姿态。切记不要举起双手,这样会导致头部沉入水中。
“不会游泳的人一旦头部浮出水面,不要慌乱,也不要擅自行动,要耐心等待救援。会游泳的人可以慢慢向岸边靠拢,尝试上岸。”吴随云说。
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溺水?吴随云提醒,人们不要独自前往一些没有安全设施、救援人员的自然水域游泳。
在游泳前,一定要做好热身,避免出现身体抽筋。室外游泳时,一定要携带救生器材,如非充气式的救生圈、救生板、“跟屁虫”等。“充气式救生器材有个缺点,相对而言容易出现漏气的情况。”
家长一定要做好孩子的暑期安全教育,防止孩子私自到野外水域下水。如遇他人溺水,第一时间拨打110、119等救援电话,切勿盲目下水救援。(十堰晚报 记者 徐国文)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