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徐静)清水北上,润泽首都北京;“北智南下”,赋能十堰发展。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向奔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来,超过680亿立方米清水从十堰出发,满怀深情抵达首都北京;一批又一批北京院士专家来到十堰,深入考察调研、把脉问诊,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合作,谱写了一段水长情更长的对口协作佳话。
近日,在位于十堰工业新区的湖北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一片片钢板通过模具冲压成型,完成汽车左纵梁的生产制造。
公司制造中心主任张荣建介绍,这是冲压生产线生产的东风纳米左纵梁高强钢模具产品,每月产量达1万辆份。
订单的激增源于院士工作站多年来的帮助和指导,2015年以前,凸凹模具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高强度板模具冲压成型技术是公司一直难以突破的瓶颈,年产值仅800万元左右。直到在2015年我市组织的“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中,见到了与公司研发方向一致的钟志华院士、顾国彪院士,企业打开了发展思路。
湖北凸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行管中心主任杜芳琴介绍,通过京堰对口协作活动,搭建了公司与院士专家交流平台,后来成立了院士工作站,院士及团队从技术、市场、人才培养及发展方向等方面都给了指导性建议,规避了企业发展中的风险,让企业少走了弯路。
得益于两位院士及专家团队的指导,凸凹模具公司接连攻克高强度板模具冲压回弹、介质配方液压成型等技术难关,全面实现向新能源、轻量化转型,发展规模也实现几何式增长。
张荣建介绍,在院士及团队的帮助下,公司攻克了汽车高强钢冲压模具回弹技术,在此之前,产品常因开裂、起皱等技术难题,需要十几轮整改才能合格,有了这项技术后,生产周期缩短了30%,制造周期缩短了近一半,大大地降低了制造成本。
杜芳琴介绍,目前企业实现了从传统的模具制造向模具设计与开发制造转变,实现了乘用车和商用车市场的全覆盖,达到了产值和销售“双过亿”的规模。
一次次北京院士专家行,是一次次真情的相拥,也是一次次倾情的奉献。这几天,丹江口市兴源生橄榄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成华每日都要到田里看看,精心呵护那些新改良的油橄榄树。
吕成华介绍,名为阿波桑娜的油橄榄树,比普通的树提前挂果且产量高,每棵树的产能达35公斤以上。
而在以前,这个品种的油橄榄树基本不挂果,吕成华十分着急。通过2019年“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活动,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兆山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先后十余次邀请王兆山副研究员深入公司对油橄榄种植和苗木扩繁进行指导,终于解决了此难题。
吕成华介绍,采用的是嫁接方式,在高枝换优的过程中,将枝条嫁接到大树上,从以前不结果到现在已产生20多万元的收入。
在王兆山副研究员的指导下,解决了企业技术瓶颈3项,获批湖北省标准修订项目1项,带动十堰发展油橄榄9.8万亩,1万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碧水润京,智泽十堰。十年来,京堰携手举办8批次“北京院士专家十堰行”、3批次院士专家休假活动,北京院士98人次、专家279人次来堰考察交流、献智献策,13名院士被聘为“十堰市科学顾问”,90名专家被聘为“十堰市特聘专家”,为我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活水”。
市委人才办主任张璟璇介绍,十堰在引进高端人才方面有着迫切的需求,十年来,北京充分发挥高校、科技、资源优势,发动院士专家为十堰400多家企事业单位解决了近800个技术难题,同时培育了6000多人的“高精尖”人才,有效助力了十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花引来百花香,北京还深化与十堰的产学研合作,助力十堰高水平建设科创平台,与清华大学共建东风商用车智能驾驶联合研究中心,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建鄂西北环境与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国工程院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十堰产业技术研究院,18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落地十堰,两地14所高校、181所中小学校、46家医疗卫生单位“手拉手”,人才智力对口协作全面开花。
张璟璇介绍,将围绕重点项目,推动京堰联合揭榜挂帅项目落实落地,在青年人才培养方面,将推动十堰的青年拔尖人才与北京院士专家拜师结对,充分利用北京方面的人才资源为十堰培养更多的青年才俊。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