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红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跨流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也是一项对我国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民生福祉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工程。今年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今年8月,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为库区人民扛牢守好北方人民“大水井”的国家责任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用好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既有擘画美丽中国的宏观思考,又有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具体思路,是库区人民扛牢守水护水政治责任的精神动力,也是十堰人民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思想武器。库区人民必须扛牢政治责任,用心用情守好华北亿万民众的生命线。
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增强感恩奋进的思想自觉和久久为功的行动自觉,以最坚决态度、最有力举措,积极探索拓宽库区和水源区“两山”转化路径,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要对标落实“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的要求,坚决扛起“国之大者”责任,把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作为最大政治。对标落实“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要求,深入开展库岸线整治、城乡污水处理提升、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十大攻坚”行动和新一轮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加快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扩面推广,确保丹江口库区水质水量更安全、更稳定、更可持续。对标落实“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的要求,推动文明河流创建,健全完善京堰环保志愿联盟,邀请更多北京群众和各界人士参与保水护水。对标落实“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的要求,持续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拓展丰富“守水”的人力资源、参与方式、实质内涵
激活“三支力量”,用好“守水”的人力资源,解决“一泓清水”谁来守护的问题。一是用好志愿服务队伍。京堰两地各级组建多支环保志愿服务队,常态开展巡库清漂等文明实践活动。设立京堰环保志愿联盟工作站,把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送进北京市、十堰市的机关、社区、学校、企业。通过开展优秀环保志愿服务队、优秀环保志愿者、最美守井人评选活动,激励京堰人民人人争当“守井人”。二是发挥“两长”作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林长制度,实行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考核,建立县乡跨界水环境质量考核体系,守水护水形成明责、考责、问责、追责的闭环体系。三是增强协作力量。用好北京对口支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大北京院士、专家指导十堰绿色发展力度,持续引进一批北京企业带动十堰绿色产业链。
推动“三个转变”,优化“守水”的参与方式,解决“一泓清水”可持续性的问题。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由“要我干”到“我要干”。开展“文明河流”创建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改厕、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乡村美好环境,保水护水从身边的小事、房前屋后的实事、兴趣相投的活动做起。二是实践主体的转变:由坐镇指挥到群众参与。以前保水护水由各级“河湖长”坐镇指挥,随着生态环保志愿者、保水护水志愿者广泛参与,群众逐步成为保水护水的主角。三是组织方式的转变:由专家决策到群众共谋。农村的改厕、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村级项目建设,谁家改、怎么改,群众议、群众定,昔日的“专家”变为群众身边的“参谋”,群众由“旁观者”变为保水护水的参与者。
实现“三个升级”,丰富“守水”的实质内涵,解决“一泓清水”的治理体系问题。一是治理规模升级,从集中精力治理神定河、犟河等“穿城”河流,到全市实施全域治理。二是治理内容升级,前期对重点河流截污、控污、清污、减污、治污,现在以乡村建设“六件事”为抓手,涵盖农村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城市以争创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五城同创”为导向,综合治理居住环境和基础设施。三是治理内涵升级,从注重美好环境的“塑形整容”升级为幸福生活“培根铸魂”。以“文明河流”创建为抓手,推动城市在思想道德、文明培育、城市治理、低碳发展等方面提升内涵。
从“一库清水”向“一库富水”跃升进化
牢记殷殷嘱托,践行回信精神,就是把保水质摆在全局工作的首要位置,统筹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构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构建“京津水井”的现代水网。在水资源配置上,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堵河“西水东调”等一批区域性调水工程,构建“一横两纵骨架,千河百库连通”水网。在水生态修复上,强化丹江口水库岸线空间管控,推进重点河流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提升水土保持能力。在水灾害防治上,对汉江、堵河等重点险段实施护岸整治,建设箩筐岩等36座中小型水库,加固红岩等37座病险水库,治理一批中小河流,筑牢防洪减灾安全屏障。
清洁“京津水井”的“毛细血管”。转变生活方式,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五统一”,改革老旧农村旱厕,实现城乡垃圾分类处理。转变生产方式,将含绿量、含新量作为产业转型的第一标准,培育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一主四优”现代产业体系。综合治理小流域,将全市划分为11个小流域治理单元,探索“荒山变青山、肥水变净水、污水变清水”的水质涵养路径。
推进“京津水井”的绿色发展。做好山文章,以武当山世界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整合水、酒、茶、绿松石等特色资源,做强武术、康养、民宿、研学、数字、文创六大产业,带动全市90家3A级旅游景区形成“龙头带动、多点开花”的全域旅游格局。盘活水产业,做好水与茶、果、药结合文章,拉长水经济产业链,从“一库清水”向“一库富水”跃升进化。发展林经济,培育壮大茶叶、水果、木本油料等特色产业链,大力发展连翘、黄精等“武当七味”,松茸、羊肚菌等“菌草九品”,把森林变成水库、碳库、钱库、粮库。
(作者系十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