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陵文化特征浅析

时间:2025-02-14 17:07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陆龙杰)房县古称房陵,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北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炎帝神农、周太师尹吉甫、汉太守黄香、唐中宗李显、开国元勋贺龙、柳直荀都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千里房县的青山秀水间至今仍传唱着诗祖尹吉甫的《诗经》名篇,继承着汉孝子黄香孝老爱亲的遗风,山环水复中还依稀可寻神农、武当的玄秘梦幻,巴山楚水流传着帝王将相的奇幻传说。野人探谜悬念丛生,革命传统万世永存。神农文化、诗经文化、忠孝文化、流寓文化、红色文化等与房县民俗文化共同构成多元融合的房陵文化,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层次分明、形式多样,是房陵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从时间跨度看,房陵文化沿着时间轴线,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从其诞生到延续一直有着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多元性特征。房陵文化中最基本最原始的成份是神农文化,可追溯到5000余年前的上古时期,也基本是在这个时期,尧的儿子丹朱被流放房县,自此,房县被作为中国四大流放之地之一,包括秦朝初年赵王迁、唐中宗李显等先后有45位帝王将相被流放到这里。流放对于被流放者来说是炼狱、是苦难,但对流放地来讲,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改变,更是新的文化现象的诞生与延续的开始,我们称之为流寓文化。西周太师尹吉甫食邑于房县,他还是《诗经》的采集者、编撰者之一,奠定了房县作为诗经文化之乡的历史地位。汉孝子黄香“夏扇枕、冬温席”,为父母尽孝、为国家尽忠、为人民尽责的精神也在房县代代相传,永不磨灭。在房陵文化中,周太师尹吉甫精忠报国的事迹和汉孝子黄香孝敬父母,勤政爱民的行为统称为“忠孝文化”,房县也被冠以“忠孝名邦”的美誉。

到了近代,千里房县还是一块红色土地,房县人民继承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与斗争精神,历史上曾爆发过一百多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房县人民的革命斗争也随着进入了新的阶段,1931年红三军建立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革命根据地,1946年中原突围,王树声率部队在房县坚守半年之久,很多房陵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谱写了房县辉煌壮丽的红色文化。

房陵文化这种多元性特征的成因,包括但不限于时间跨度。从地域特性看,房县位于中国中部地区,东扼荆襄,西望长安,自古就有“秦陕咽喉,荆襄屏障”之称,这一特有的地域特性使房县自古以来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房陵文化具有“楚调、巴音、秦韵”的独特风格,客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这里交融,也加剧了房陵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根植群众、以人为本,是房陵文化的群众性特征。

以人为本是房陵文化群众性特征的最直接体现。从房陵文化的形成及延续看,他源于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根植群众。《增补资治通鉴》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又记“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因此,我们把神农文化的核心概括为神农氏尝百草、医族人、种五谷、济众生。神农氏为了解决“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的矛盾,他制作农具,并教民农作。可以看出,神农文化从诞生之初就带有显著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一心为民,不求回报,是中华民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核心价值观的源头之一,也是最原始的服务群众的思想。

在尹吉甫所处的西周时期,设有采诗官制度,每年春天,采诗官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尹吉甫以采诗官的身份在房县采集、编撰诗经,就是在和平民百姓接触中获得灵感,真正体现了诗经文化的诞生是依靠群众、源于群众。而《诗经》民歌能够在房县得到千年传承,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功劳。“关关雎鸠”等《诗经》民歌至今仍在房县民间口口相传,历经数千年不衰,已成为诗经文化的活化石。如今,房县民间有很多人都唱诗经民歌,且不论男女老少,他们张口就来,开口就唱,下地蓐草有锣鼓歌,上山砍柴的砍柴歌,谈情说爱有爱情歌,河边洗衣有洗衣歌……诗经文化已经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

由帝王将相的流放所诞生的流寓文化也具备最显著的群众性特征,流放到房县的帝王将相要依靠当地群众方能生存,他们带来的宫廷文化与本土文化自然融合,形成新的独特的房陵文化。比如房县酿造黄酒、碰杯喝黄酒以及正月十三大游行、出灯闹元宵等民俗文化很大程度上都是承接了皇家文化的习俗。

到了近代,房县红色文化的根基更是为了解放群众、依靠群众,更具备显著的群众性特征。1931年,贺龙领导的红三军在房县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从而奠定了房县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

此外,房陵文化的群众性特征还体现在,她所包含的一系列文化现象无一不是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人民群众的愿望、人民群众的思想以及人民群众的价值观。从房陵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看,她更需要人民群众,离不开人民群众。

创新创造、推陈出新,是房陵文化的创造性特征。

房陵文化的创造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本身所折射出的创新创造精神。神农氏为了解决“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的矛盾,他制作农具,并教民农作,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创新创造精神,正是基于这种原始的首创精神,才推动中国农耕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其二是数千年来传承过程中的推陈出新。房陵文化从其诞生到延续的过程,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丰富、不断完善、陆续推陈出新的过程。比如在房县民间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诗经民歌,并不完全是《诗经》305首的原版,而是在其中加上前缀、后缀或者在中间嵌入一句完整的诗句唱出来的,诗经民歌《关雎》中唱道:“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羞得低下头”便是在原版诗经基础上加了后缀。这种创新不仅仅是诗经民歌更加贴近群众,更重要的是她能够演绎不同的内容,同一首诗经民歌《关雎》,在房县九道乡的唱词为“关关雎鸠哎一双鞋哟,在河之洲送哦过来哟,窈窕淑女难为你哟,君子好逑大不该。年年难为姐哟做鞋哟。”,在门古寺镇,又变成了“关关雎鸠啦往前走哎,在河之洲啾呀吆啰喂呀儿依呀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哎呀依儿吆啰。”,而到了尹吉甫镇,唱词又有了变化:“关关雎鸠张开了口,在河之洲抬起了头,窈窕淑女一朵花,君子好逑跟姐走。”这种创新让诗经文化在房县更加具有生命力。到了现代,配以声光电等技术,以诗经为体裁的歌曲、舞蹈、电影陆续登场,诗经歌舞节目《山风》先后登上央视《我要上春晚》《直通春晚》舞台,《关雎》登上央视一台《经典咏流传》《诗经之城》《周礼迎宾》《关雎》等逾30个节目实现常态化演绎。上映的微电影《桃夭》《诗经溯源》《影像方志》《千年文化话房陵》等电视纪录片先后在央视播出。结合全域景区建设,将诗经文化融入城市建设骨血之中,建设了房县诗经大道、诗经文化广场、宝堂寺、西关印象、关雎桥等景点30余处。这些都是对房县诗经文化的创新与创造。

房县传承数千年的黄酒文化也带来酒器、酒礼、酒规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并逐步浸透在房县百姓的生活中。时至今日,房县依然家家户户做黄酒、卖黄酒,一壶美酒成就了一方产业。近年来,房县积极推进黄酒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抓好企业提升、工艺改进、产品迭代,房县黄酒的品质、口感和档次稳步提升。

积极乐观、向上向善,是房陵文化的取向性特征。

在岁月的长河中,房县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宝塔,如今正闪耀着璀璨的精神之光,不仅照亮勤劳朴实的房陵儿女勇敢前行的路,也汇聚了房陵儿女崇高的精神力量和精神品格。这也是房陵文化的取向性特征,这种取向性特征具体体现的是舍己为人、牺牲奉献,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热爱生活,向美向好,知恩图报,大忠大孝。这和我们当代“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谋而合的。

神农氏为医族人而“始尝百草”,他通过亲自尝试各种植物,来确定它们的药性和毒性,从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知识。根据《淮南子》的记载,神农氏在一天之内就遇到了七十余种毒草,并通过尝试这些植物来了解它们对人体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神农氏多次中毒,但都依靠茶来解毒。最终,他在尝试断肠草时不幸中毒身亡。农氏尝百草的历史记载不仅体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也展示了他对人民健康的深切关怀,折射出神农文化舍己为人、牺牲奉献的精神光辉。

诗经文化展示了房陵儿女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世界。“东方发白兮,上山岗兮,坎坎伐檀兮,日暮而归。”,诗经民歌《伐檀》充分展示了劳动者热爱劳动的喜悦心情;“关关雎鸠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拢绣,姐儿见了低下头。”,诗经民歌《关雎》则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如今,在房县民间传唱的诗经民歌有的描写生产劳作场景,有的演绎爱情,讴歌爱情,有的是对自然、风光等美好事物的赞美,但无论是哪一种,无不尽情展示了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精神世界。

忠孝文化则反映了房县人知恩图报、尽忠尽责的良好品格。以尹吉甫的忠和黄香的孝为代表的忠孝文化是房陵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房陵文化中的忠孝思想是所有人在道德与精神家园中追求的最高境界,集中反映了知恩图报、尽忠尽责的良好品格。房县的干部群众将尹吉甫、黄香的忠孝思想演绎为对国家的大忠大孝和对人民的尽职尽责,成为一种精神、一种品格。

房县人还有一种宝贵的精神品格,那就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不叫苦叫难,而是不屈不挠、积极进取,对生活始终充满希望和力量,这与房县独特的流寓文化的熏陶密不可分。从先秦到宋代,房县先后有14位帝王将相、数千户钦犯属眷流放房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中宗李显流放房县15年后,再度返回京城做皇帝的历史事实。历史上这些遭受流放的帝王将相、钦犯属眷远离京城,来到这山林四塞的穷乡僻壤,但他们为房县带来新的文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必须是具有负重前行的精神才能做到的。

房陵文化中众多的文化元素,所折射出的精神之光,相互交织,交相辉映,形成了强大的精神磁场,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进入新时代,勤劳智慧的房陵儿女将这种精神之光演绎成新的房县精神,那就是不计名利的牺牲奉献精神,舍我其谁的敢于担当精神,不屈不挠的负重前行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向上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争先精神,这些精神品格汇聚成推动发展、引领前行的正能量。

房陵文化这些特征,不仅促进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文化之间的交融和相互包容,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影响和改变着房县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形态,促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近年来,房陵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吸引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推动了房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编辑:郭梅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