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将今年作为“干部素质提升年”,以干部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助推湖北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的整体提升。
用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抓干部队伍建设,把提高干部能力素质作为推进支点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推动广大干部在加快建成支点的浩荡征途中书写新业绩、创造新荣光,4月14日-19日,湖北日报连发六论。
筑牢政治素质的“压舱石”
湖北日报评论员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省委将今年作为“干部素质提升年”,就是用更高定位、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抓干部队伍建设,就是把提高干部能力素质作为推进支点建设的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就是以干部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助推湖北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的整体提升。
《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实施方案》对“六大行动”作出明确部署,“凝心铸魂行动”居于首位。其中的深刻指向就是,对党员干部来说,政治素质是第一素质,政治能力是第一能力,抓干部素质提升,必须首先从政治素质、政治能力抓起。《方案》实施以来,全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有序开展,“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有力实施,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计划积极推进,各地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展现了以学促干、以干促学的行动力。我们要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深入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思想武器”变成“实践利器”。
在凝心铸魂中担好湖北之责。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湖北一以贯之的战略定位,是湖北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一脉相承的战略任务,是湖北必须一抓到底的战略机遇。我们讲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无论对一个地方,还是对党员干部来说,这既是事业追求也是政治要求。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要发挥“关键作用”,就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年,湖北走出的疫后复苏、复元打平、重回赛道、修复向好、聚势突破、整体提升的昂扬向上发展曲线,是在新思想指引下实现的。天底下没有那么多四平八稳、顺风顺水的事,加快建成支点,必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过程。我们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用到位,确保一己、一域和大局、全局同频共振、同向而行。
在凝心铸魂中砥砺湖北之为。思想武器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是发展的理论,在理论联系实际,与具体条件、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展现出的旺盛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看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单纯地看他读书多不多,而主要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6次考察湖北,既交给我们“过河”的任务,又指导我们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凝心铸魂的根本,不是停留于坐而论道的“认识论”,而是着力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我们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总书记历次考察湖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引导全省广大干部在知行合一上下实功,在真抓实干上下苦功,始终把“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用”上,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建成支点的强烈担当、推动发展的良好成效、干事创业的昂扬斗志、狠抓落实的实际行动。
航船有了压舱石,吃水就深,航行就稳。干部有了政治素质的“压舱石”,事业之舟就能风正帆满、行稳致远,湖北加快建成支点就能葆有蓬勃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同舟奋楫逐浪高。
增强对标争先的“推背感”
湖北日报评论员
《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对标争先行动”,释放的信号非常明确:推动全省广大干部在支点建设中当先锋、打头阵。
这些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诞生了不少的“领先”“第一”,为支点建设增添了底气、注入了信心,这与广大干部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是分不开的。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积极落实省委“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展现了新气象、新面貌。有的地方找准对标对象、深入学习经验,梳理短板差距、制定补短措施。有的部门积极谋划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大政策,推动各项往前赶、上台阶。有的干部学习归来,深感收获满满,“看了浙江,那种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责任感油然而生”。深入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年”,就是要让这种氛围浓起来、热起来,让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推背感”大起来、强起来。
对标争先,前提是找准标杆。省委反复强调,“持续激扬不甘落后的志气、比学赶超的勇气、开拓进取的锐气,敢与好的比、敢与快的赛、敢与强的竞高低”。对标争先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好的”“快的”“强的”是谁,它们在哪里?我们有的城市深入分析比较了与江苏常州在工业、科创、开放等10多个方面的硬实力,以及在人口、人才、干部等多个方面的软实力,拓宽思路眼界,抬升发展标杆。有的城市学习湖州“放眼全球谋划、力争一流奋斗”的工作标准,谋深谋细产业倍增、科技赋能、动力培育等工作举措。这些探索和行动,都是“研他山之石、琢自身之玉”的生动体现。标杆可以是地域性的,也可以是领域性的,可以是行业性的,也可以是专业性的。所谓找准标杆,就是找准跟自身工作开展和事业发展相关的学习对象,学出摩拳擦掌、学出干劲十足、学出热火朝天。
对标争先,关键是勇争一流。湖北要加快建成的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事关战略全局的支撑点、撬动点、制高点、关键点,就是要在区域发展上快于、好于、优于、强于其他地区,更好服务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这内在要求我们必须择高而立、向上而行,坚决破除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等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干则干好、干则必成,位居第一不止步、不居第一不罢休。当前,湖北发展进入跨越赶超关键期、转型升级突破期、内生动力迸发期、枢纽地位重塑期、干事创业黄金期。把支点建设的“七大战略”“七个能力”落到实处,迫切需要广大干部抓住机遇风口、时间窗口,不搞降格以求,走出“舒适区”,敢做“拓荒者”,以“学”拓视野,以“比”激活力,以“赶”破瓶颈,以“超”建新功,在因势而谋、顺势而为中抢占“争先”的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用“不能安于现状”告诫领导干部。在地方考察时,也多次提出各地要“勇于争先”。争先不是盲目自信的冒进,而是以全局视野把握时代大势,以清醒头脑认识发展态势,因时制宜、寻机而动,踩准发展的鼓点、增强干事的后劲。支点建设正当其时、催人奋进,人生能有几回搏?爱拼才会赢。
锻造干事创业的“金刚钻”
湖北日报评论员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干部的能力建设没有止境。
《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开展强基提能行动”,目的就是推动干部高质量发展本领显著提升。
不少地方雷厉风行,动起来了。比如,履职能力培训有序开展,重点领域业务骨干专业训练陆续推进,各地各部门培训的适配度、精准性不断增强。比如,有的城市把年轻干部推向改革攻坚、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企业管理、急难险重、基层治理“六个一线”,在火热实践中淬炼,在攻坚战场里提能。比如,最近10余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成了将要被选拔进入光谷人工智能+办公室的4名干部的考官。多位应考者表示,这种考试方式,对他们懂政策、懂产业、懂创新、懂服务提出了极大考验,也让他们能更适应今后的工作,更好服务企业,加快壮大光谷的人工智能产业。
干事创业,只有学而会之,没有生而会之。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发展风驰电掣、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技术产品迭代更新,各行各业分工日益专业化和精细化,广大干部只有强内功、修实功、练硬功,磨好“金刚钻”,才能揽好“瓷器活”、干出“漂亮活”。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党中央着眼区域协调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北发展提出更高定位、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使命何其光荣,责任何其重大。全省广大干部要在高站位、宽视野中不断推出“新品”,在学知识、长见识中持续深耕“精品”,在讲实干、重实践中奋力创造“优品”,让“本领铺子”不断壮大充实。
发展总是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分析形势还是作出决策,无论是破解发展难题还是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都需要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推动支点建设从“应然”走向“实然”的过程,就是不断破解“一难两难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现实矛盾,实现多目标动态平衡的过程,就是推动“工贵其久,业贵其专”持续走深走实的过程。习惯戴“老眼镜”看新情况,幻想用“旧船票”登新客船,“金刚钻”就不可能成色足。全省广大干部要专心、专注、专一,常盯“能力账户”余额,常思“能力充值”途径,常给自己敲敲“惊堂木”:能力“上秤”,斤两几何?汲深井的绳子是短是长?负大舟的水是浅是深?是否敢于、善于向问题和困难叫板?发展的机会有没有从手中溜走?敲掉这些问号,才能从“外行”变成“内行”,由“门外”走进“门内”,以过硬能力推动事业发展。
我们党将“能力不足危险”列为在新时代面临的“四大危险”之一,永葆“赶考”的清醒和坚定。过去本领高强不代表现在本领高强,现在本领高强不代表未来本领高强。全省广大干部要把练就高强本领作为干事创业的必修课,全面提高适应新时代、实现新目标、落实新部署的能力,抢抓历史机遇、赢得战略主动,在加快建成支点的浩荡征途中书写新业绩、创造新荣光。
练就担当作为的“宽肩膀”
湖北日报评论员
《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实施方案》部署开展破解“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专项行动,体现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推动干部主动担当精神显著提升的鲜明导向。
总体看,各地各部门坚持正向激励树导向、反向约束促担当,加强和改进干部政绩考核,着力纠治政绩观偏差,新风正气劲吹。有的推动形成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责任化、履责考核精准化的有效闭环,以真评实考促真抓实干;有的通过干部个人主动查、职能部门点、信息数据筛等,发现问题线索、推动整改落实;有的既注重及时把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又加大调整不担当不作为干部力度,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这些行动和举措激发了干部同新使命相匹配、同新任务相呼应、同新要求相契合的责任担当。
担当作为是检验干部本色的“试金石”。我省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但也有少数人对权责认识不清,缺乏纪法意识和敬畏之心,不能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心态“佛系”、状态“躺平”、工作“摆烂”,导致任务落不了地、工作到不了位、承诺兑不了现;缺乏动真碰硬的进取精神,遇到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往回走,出现难题踢皮球;本领不强、方法失当、路径不明,在面对复杂局面、处理棘手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对。加快建成支点,对担当作为的要求更高了,全省广大干部要知责担当、知重负重,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不辜负岁月,不辜负事业,不辜负自己。
攻坚克难是激励担当作为的“磨刀石”。什么是导向?就是旗帜鲜明地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开展破解“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专项行动,就是主张“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其位谋其政、履其责,反对“不琢磨事、只琢磨人”,推卸责任“打太极”,求稳怕乱“做样子”;就是主张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优秀者优先,反对人浮于事、无所事事、无济于事,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进一步讲,担当作为不仅是在顺风顺水时多做顺水推舟的事情,更是在接“烫手山芋”、啃“硬骨头”时攻坚克难、勇毅前行。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肩负加快建成支点大责重任的广大干部,尤其需要到登高山、攀险峰、跨沟壑、越江河的种种挑战中去历练。
新征程上,不可能都是平坦的大道,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有强烈的担当精神”,要有一副“有担当的宽肩膀”。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全省广大干部争当立说立行的干将、开创开拓的闯将、敢拼敢打的猛将,我们就能为加快建成支点不断蓄积争先竞进之势、跨越突破之势、善作善成之势。
用好“四下基层”传家宝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开展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行动,推动干部为民情怀显著提升,这是《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实施方案》提出的明确要求。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四下基层”,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30多年,这一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不断发扬光大,展现出非凡的实践力量。
从推进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探索开展“干部换位跑,服务在一线”,“95后”干部跑外卖,沉浸式体验骑手的“酸甜苦辣”,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地方针对营商环境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立青创园区,引入各类服务机构,为企业排忧解难;有的地方党政负责同志带头到信访窗口、党群服务中心接访,协调解决群众诉求。越来越多的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促发展,企业和群众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四下基层”重在“下”。所谓“下”,就是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多去一线“抓活鱼”。《习近平在宁德》一书里,有很多这样的故事。比如,当年习近平同志提出下基层要会看“三面”:田面、人面和市面。田面,就是看田间地头有什么庄稼,庄稼长得怎么样;人面,就是看群众的精神面貌;市面,就是看集市交易是否活跃、物价高不高,等等。另一次,习近平同志又提到要“三看”,一看路面,二看屋面,三看桌面。正是通过这些理念、方法,基层实情得到了解、工作思路变得清晰。下,就要有下的样子,不能背着手干活;沉,就要沉下心来,沉到具体事情上去,不能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全省广大干部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就是要多下使命所系、发展所需、群众所盼的苦功夫,真正“下”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变“等群众上门”为“进群众家门”,变“坐诊”为“出诊”,在有盐同咸、无盐同淡中架好“连心桥”、当好“贴心人”。
“四下基层”贵在“效”。加快建成支点,是包含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每一个方面都连通改善人民生活、增进民生福祉的内在要求。省委明确强调,加快建成支点必须强化“五个意识”,其中就包括“为民意识”。“四下基层”涉及摸实情、集民智、理思路、出良策、办实事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工作。最终干得如何?“不看广告看疗效”。有的问题短期内能够解决,就要立行立改、马上就办。有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应当避免短期心态,在“一件事”中抽丝破茧,为“一类事”寻找有效解法。有的问题线头多,就要多维发力、多管齐下,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防止问题被时光带走、因疏忽懈怠溜走,驰而不息把“问题清单”变成“实效清单”。
我们党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因为它们凝结的实践经验,承载的远超物质价值的多重意义,饱含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所以珍贵无比。对湖北来说,对湖北的广大干部来说,用好“四下基层”传家宝,就是为了保持赶考之心、涵养赶考之志、提升赶考之能,到人民群众那里考一个好分数,把支点建设的实效写进百姓的笑脸里。
涵养“清廉湖北”好生态
湖北日报评论员
开展“清廉湖北”建设行动,这是《全省“干部素质提升年”实施方案》作出的明确部署,旨在推动干部防风拒腐定力显著提升。
2025年,清廉湖北建设步入第五个年头,前进的步伐铿锵有力。落实党中央要求,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在全省扎实开展,各级领导干部有机融合学习研讨、查摆问题、集中整治、开门教育等重点工作,以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带动形成良好风气。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协助党委(党组)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通过强化纪律执行、准确运用“四种形态”、抓好分层分类纪律教育等方式,持续淬炼党员干部“钢筋铁骨”,不断铸牢全面从严治党“铜墙铁壁”。依法依规、从严从实查处一些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打牌和赌博问题,引导党员干部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涵养“清廉湖北”好生态,关键在以上率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网上展厅,一张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底在河北阜平考察时的晚餐菜单格外引人注目。4个热菜:红烧土鸡块、阜平烩菜、五花肉炒蒜薹、拍蒜茼蒿;冬瓜丸子汤;主食水饺、花卷、米饭和杂粮粥。朴素的家常便饭,严格的“四菜一汤”,特别交代不上酒水,以行动作号令、以身教作榜样。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个重要指向就是自上而下、以上率下。省委部署全省学习教育,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在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强化担当作为、深化正风肃纪、严守纪律规矩上自觉做到“五个带头”。作为“关键少数”,全省广大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头雁效应在“清廉湖北”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守牢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以清廉养一身浩然正气,修一颗赤子之心。
涵养“清廉湖北”好生态,重点是严管严治。从全国一些警示案例来看,少数干部最初信誓旦旦“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时间久了思想懈怠,被糖衣炮弹击中开始主动伸手,最终越走越远,彻底滑入贪腐深渊。探究背后的原因,除了干部自身蚁穴溃堤,也与一些地方和单位在监督纠治上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有关。扬清风、树正气必须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一体推进纠治风气、严惩腐败、强化教育、完善制度、优化治理,教育引导全省党员干部坚决摒弃“小节论”“无害论”“不要太严”“不要吹毛求疵”等错误认知,坚决防止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等情绪,以优良党风政风引领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向善。
今年是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关键之年。关键之年要有更大担当、更大作为。让清风正气的好生态如楚天般清朗开阔,如江水般清澈奔流,我们就能为加快建成支点注入强大的“廉动力”。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