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早上6点,刘杰翻身下床,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冲了一杯咖啡。从1月21日开始,他已经在医院住了近一个月,每天睡眠时间不足五个小时,早上中午的两杯咖啡是工作提神的必需品。
刘杰是十堰市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急危重症中心主任,在新冠肺炎期间,另外担任了十堰市卫健委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专家组副组长。连日来,在市人医的隔离病区、定点医院及县市区的对口帮扶医院往返奔波,指导参与救治危重患者成为刘杰近期的工作常态。
“不打无准备之仗”
△刘杰日常工作照
2019年12月底,刘杰发现急危重症学术圈中有同行预警,武汉出现了“不明原因肺炎”。凭借多年经验,刘杰敏感地意识到这次肺炎不同寻常。
刘杰立刻着手开始做出部署。在1月2号的例行会议上,就开始要求同事们做好相关防护和前期准备。
随着武汉病例的披露,1月中旬,刘杰在十堰率先成立“不明原因肺炎防控小组”,组织全院3批集中授课、专题会议、在线学习强化培训,制定实施应急预案,紧急协调解决发热门诊、人员及物资调配、建立留观区和隔离区等,提前进入抗疫大战。
1月21日,针对门诊发热病人激增的状况,刘杰决定建立发热门诊24小时值班制,同步完善门急诊及发热门诊、呼吸门诊分诊,抽调其他科室10名主治以上医师支援发热门诊,试行白班3人,夜班2人值班方式,同时协调紧急采购耳温枪,提高分诊准确率及速度。
为了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发生概率,刘杰协调门诊加强可视化在线会诊系统,完善发热门诊内抽血、医技检查、自助缴费、药品配送流程,将发热门诊的所有诊疗活动全部安排在发热门诊进行。
标准化流程越完善,诊疗过程才会越顺畅。一方面,刘杰重新规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患者收治流程(含孕产妇和儿童),全面梳理上报、会诊(远程MDT)、监测、救治、防控流程,制定疫情专项危急值、各类型患者收治路径,另一方面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重新制定《十堰市人民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院感防控要求》。
此外在刘杰协调下,医务部联合护理、后勤、安保、信息、宣传等部门, 在4小时内将原外科5楼改造成标准传染病隔离病区,并紧急抽调30余名医务人员进入隔离病房进行援助,在1月23日凌晨2点投入使用。截至2月16日,医院已经腾出8层楼作为隔离病区。
另外,在刘杰领导下,十堰人医率先组建信息化指挥部,重点部门实时监控、点对点及多学科在线会诊,极大地提高诊断效率;率先实施“逆向追踪会诊制度”,确保不漏诊每一例疑似患者;率先推出“院内不明原因发热零上报”制度,将交叉感染降到最低。
多项举措提前规划、防护措施部署到位、各项诊疗稳步推进……刘杰率领上百名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市人医成为当前本地三级综合医院唯一的医务人员无感染医院、院内核酸检测阳性率最高医院,被同行广为借鉴。
“无可躲避,那就直面上前!”
△刘杰(右一)赴基层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2月7日,刘杰向市卫健委主动争取,让市人民医院成为十堰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救治基地。结合市人医的前期准备和综合实力,新冠肺炎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平台迅速搭建成型。
当晚11点半,刘杰就接到郧西县卫健委紧急求援电话:“一位76岁的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生命垂危,急需支援!”
这名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等多种基础疾病,虽然经过当地医院5天的积极治疗,仍出现严重呼吸衰竭、肾衰竭等症状,意识模糊,无创呼吸机血氧饱和度仅有80%左右。
转运途中,患者生命体征极不稳定,一度出现昏迷,次日凌晨1:38到达市人医后,从紧急“绿色通道”办理了住院,转至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抢救区。
特殊时期,患者家属无法陪同来院,但是很多操作和病情告知都需要患者家属签字。此时,抢救病区内深静脉穿刺、胸腔穿刺、床旁血压净化等操作正争分夺秒的进行着,刘杰当即拍板:抢救生命第一位,家属不在我来签!
深夜两点,一场在线的紧急会诊也拉开了序幕,随着各项抢救措施的跟进,患者病情逐步趋于改善,可是高龄、严重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和诸多的基础疾病都使得抢救困难重重。最严重的时候,患者在呼吸机辅助下氧饱和度仅有85%。
考虑到患者无法承受ECMO(人工心肺机),刘杰带领专家组坚持传统疗法,精准调整每天治疗方案,包括中成药治疗、营养餐支持、俯卧位通气等。经过连续多日的不懈努力,患者机体的各项指标逐步好转。
2月15日下午,患者经过连续间隔3次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后,结果提示阴性,无发热症状,肺部CT提示肺部病兆明显吸收。16日,经专家会诊后,一致认为患者目前已经完全已达到解除隔离出院标准。该患者作为“十堰市首例成功治愈的高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被各大媒体广泛报道。
“信心是打赢这场战疫的良药”
△刘杰(右一)送我市年龄最大(76岁)的危重症患者康复出院
从隔离病区查房出来已是上午11点,脱下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刘杰的后背已经湿透。
每天至少去一次隔离病区查房,是刘杰给自己规定的任务。不仅是为了了解隔离病房运行情况,也是对病人的一种鼓舞。
刘杰说,独自在隔离病区住院,对病毒又有未知的恐惧,这些病人的心理往往脆弱又敏感,而信心是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病情,尽早恢复健康的良药。
刘杰的手机里,一直保存着十堰首例治愈出院患者发来的报平安短信。在定点医院住院治疗时,刘杰也不时给他打电话发信息,随时关注病情,鼓励他积极治疗。
“给患者信心的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有充分的信心。”刘杰说,正因为他对团队的充分信任,他才放心把患上重症肺炎的妻子交给同事救治。
妻子费蕾是医院超声影像中心的医生。12月底,因工作劳累患上普通重症肺炎,治疗时一度出现感染性休克。当时防控新冠肺炎的工作刚刚开始,刘杰将妻子的抢救拜托给同事,就投入到防控工作中去了。
刘杰说,同为医生,妻子也能理解他的工作,治病救人是使命,也是责任,她从来没有抱怨过,只是提醒他要保护好自己。
“经常接到孩子的电话,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说等打败了病毒怪兽就能见到爸爸了。”刘杰说,春暖花开已到,这一天不会遥远了。
文 | 李梦琳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