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 (特约记者 汪建军 陈宣霖 周润)这段时间,58岁的梁东新每天都会走进“消费扶贫”直播间,向观众们介绍自家产的蜂蜜。从失去左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如今走上脱贫致富小康路,梁东新用单臂酿出了属于自己的甜生活。
遭受电击,壮年时期失去左臂
今年58岁的梁东新是湖北省茅箭区二堰街道百二河村人,身材瘦削,左臂缺失,与家中80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年轻时,他在工地上靠劳力活维持生计,就在他42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他的身上。
1978年,梁东新在工地干活时,手持的金属工具意外触碰到高压线,1100伏的电压流过全身,他的左臂被烧得几乎完全碳化。经诊断,梁东新左臂远端缺血坏死,截肢才能保命。这次意外,给梁东兴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本就拮据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维持生计很是吃力。
身残志坚,勇敢面对生活
截肢后,梁东新已经无法继续在工地上干活,在这期间,为了生计,他曾远赴四川、云南等地打过猎,在湖北其他地市做过零工,也帮老板养过蜜蜂。可虽着年龄的增长,他的体力已无法适应高强度劳动,且家中还有年近八旬的老母亲需要照顾,思来想去,梁东新决定回到十堰。可如何维持生计,让梁东新犯了难。
2014年,村委会与扶贫工作队知晓了梁东新家中情况,于是将他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可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让村委会与工作队犯了难:村上缺少产业,老梁的身体残疾无法干重活,如何让他有稳定的收入、顺利脱贫,村委会与工作队一下陷入了僵局。经过不断思索,考虑到老梁曾经有养过蜜蜂的经历,村委会与工作队决定帮助他养蜜蜂,以此来增收脱贫。
不断学习,单手酿出甜生活
在村委会与工作队的帮助下,梁东新用以前四处打工攒下的钱,购置蜂箱、蜜蜂,开始了自己的养蜂之路。过去的养蜂经历让老梁的起步轻车驾熟,2015年,养蜂事业便走上正轨。
养蜂之初,老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单手如何打开蜂箱查看产蜜情况,经过不断适应,他摸索出一个技巧:把蜂脾一头卡在下巴下方,右手腕紧紧的卡住另一端,手拿小刀,拨开蜂巢查看。
到收割蜂蜜的时候,老梁又发现一个新问题,自家的蜂蜜非常少,且甜度不高,购买的人寥寥无几,梁东新一下子手足无措。可对于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老梁来说,这点困难难不倒他。经过查阅资料、询问有经验的养蜂大户,他终于找到问题根源,自己养蜂地点周边鲜花少,蜜蜂采蜜量不够,所以蜂蜜的产出质量与数量都较低。
找到问题根源后,老梁就思索着既然本地鲜花少,就在产蜜时把蜜蜂拉到别的地方放养,产完后再将它们拉回来。四处考察后,发现河南安阳附近荆条多,开的花密集,特别适合蜜蜂采蜜,当年6月底就将蜜蜂拉到安阳放养,经过一个半月的时间,产蜜期过后再拉回来。果不其然,这次产的蜂蜜数量和质量都大大增加,仅上半年便产出500余斤蜂蜜,并且随着甜度的增加,销售渠道也立即打开,所产蜂蜜很快就销售一空。
经过不断努力,2016年,梁东新顺利脱贫,之后他主动扩大自己的蜜蜂养殖规模,到2019年时,蜂箱已突破100箱,年收入可达到8万余元。
不落一人,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
自己的养蜂事业越来越好,腰包越来越鼓,梁东新却不满足,如何带动其他养蜂的村民致富,成了他经常思考的一件事。2018年开始,梁东新便向村上提出每年开办养蜂培训课,自己免费当培训师,向村民讲授养蜂技术。如今他带动了村上的7户贫困户一起养蜂。
2019年,他主动联系村委会,提出蜜蜂代养这一想法,成立养蜂互助组,将其他农户的蜜蜂和自己的蜜蜂集中养殖,既节省养殖成本,又能互相学习技术。
到今年,老梁已经与三户村民联合,他们将蜜蜂寄养在梁东新这里,梁东新负责技术与日常照看,在收割蜂蜜时其他三户来帮忙,互助组每年养蜂百余箱,年收入近13万元。就这样,老梁带领着村民也走上养蜂致富之路。
对未来,梁东新信心十足。“下一步,我准备在百二河村建立中蜂养殖基地,进一步扩大规模,每年稳定在100箱以上。现在,前期筹备工作已经在进行了。”
“老梁,买800块的蜂蜜。”笔者正和梁东新聊着未来的规划,一声吆喝打断了谈话,“来咯!”老梁和我们匆匆道别,便一路小跑而去,人已走远,他的笑声却在山间久久回荡。
编辑:董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