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8个贫困县45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

时间:2020-10-17 13:25 来源:十堰广电综合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原标题:决战脱贫攻坚 阔步奔向小康——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01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

金秋十月,十堰大地上,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场面热火朝天。截至2019年底,全市累计脱贫83.02万人,45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个贫困县(市、区)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17%。到2020年6月底,全市剩余贫困人口1646户3841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路通了、房子好了、村靓了、产业多了、技术有了、腰包鼓了……在十堰,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小康生活正踏步走来。

决心不移

压实责任发起决胜决战冲锋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脱贫攻坚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树牢“四个意识”的具体实践,每年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精准脱贫工作,大力开展市县乡村四级扶贫干部培训,不断强化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确保中央、省委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在十堰落地生根。

严格落实“市县抓落实”的总要求,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构建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建立市领导联系贫困县、驻点贫困乡(镇)、帮扶贫困村制度,31名市级领导联系9个县(市、区)、31个贫困乡镇、31个贫困村,不脱贫不脱钩。选派1807支工作队驻村帮扶,组织6.65万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26.6万户83.4万贫困人口,全市动员,决战决胜。

扎实推进户户走到、扶贫车间(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重点工作,决战脱贫到村到组,解决问题到户到人,以“硬作风”啃下脱贫“硬骨头”。截至目前,全市市、县、乡、村四级书记实现了贫困对象走访全覆盖,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实现了68.8万户农户走访全覆盖;建成扶贫车间(作坊)3481个,带动2.8万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建成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关爱服务机构767所;连续3年每年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70个左右,向1807个有扶贫任务的村全部派驻第一书记。

02

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紧盯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两类对象”全面巩固目标,坚持“准、实”要求,坚持对标对表,坚持问题导向,统筹推进“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程,强化驻村帮扶,全面巩固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具体问题,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干劲不松

消除疫情影响确保稳定增收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坚持脱贫攻坚力度不减、频道不换、焦点不散,进一步压实责任、落细点位,强化各项措施,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借助疫情期间劳动力滞留之机,种满种足,补强补优,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养殖特色产业,促进贫困户当年见收增收。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1.9万亩,栽培食用菌达到1.5亿棒。同时,积极培育市场带贫主体,出台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能人大户的扶持措施,把带贫益贫与政策激励结合起来,把贫困户固化到产业链上,让贫困群众从产业发展中稳定增收。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15686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8家,专业合作社7911家、家庭农场1284家、专业大户6313家,带动贫困户19万户,实现了带贫市场主体村村全覆盖。

努力推动转移就业。采取“点对点”劳务输出、鼓励本地企业吸纳就业、项目建设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扶贫车间扩大生产带动、公益性岗位兜底等措施,帮助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力争贫困户家庭“一户一人就业”,全力拓展贫困户增收渠道。目前,全市贫困人口稳定就业30.85万人,较2019年度增加1.7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56211人,较2019年度增加2.3万人。

全面开展消费扶贫。做好产销对接,动员商超“点对点”采购贫困户农产品,开设消费扶贫专柜、专馆、专区,充分利用“以买代销”“以购代捐”“贫困地区农副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互联网+”和利用短视频直播、网红带货等方式,打通销售渠道,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难题。全市已通过国家认定扶贫供应商394家、上架扶贫产品1253个,组织开展职工爱心消费扶贫行动,线上线下销售扶贫产品18.6亿元。

提升光伏扶贫效能。完成第三批光伏扶贫电站监测系统接入任务,抓好收益分配调整,确保2020年光伏扶贫发电收益的80%用于贫困人口工资和村级公益事业劳务支出,最大力度支持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2020年全市共设置光伏扶贫公益性岗位26044个,发放工资5297万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劳务费1591万元;指导贫困村做好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确保695座电站正常稳定运行;强化收益分配使用监管,督促各地将收益分配信息及时录入光伏扶贫监测系统。

落实扶贫小额信贷。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金融扶贫工作部署,对具备发展产业条件的监测对象,加强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落实贷款贴息、展期、续贷、延期等政策,做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两类群体“应贷尽贷”。全市新增扶贫小额信贷6.88亿元。

加快扶贫项目复工复产。积极对接国家政策,鼓励采取以工代赈、“一事一议”等方式,组织贫困劳动力参与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千方百计增加收入。特别是对因疫影响急需实施、符合脱贫攻坚政策、有利于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扶贫项目,优先入库,优先安排,简化审批流程,快速推进,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截止目前,各县(市、区)计划实施扶贫项目8049个,已开工复工7906个,开工复工率98%。

力度不减

重点攻坚巩固成果防止返贫

今年以来,我市紧盯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三类对象”实施重点攻坚,实施动态监测,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精准发力,保脱贫、稳脱贫、防返贫。

全市31 名市级领导和48 个市直单位联县包村,对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和边缘户“三类对象”实施重点攻坚。对未脱贫户,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因户因人制定具体帮扶措施,明确脱贫责任人和脱贫时限,定期督办跟踪进度,确保如期脱贫;对脱贫监测户,在增收上强化帮扶,进一步查找、补齐“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方面短板弱项;对边缘易致贫户,重点落实产业、就业、综合保障、防贫保险等政策,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消除致贫风险。

对独居老人户、重特大疾病户、残疾人户等特殊困难对象和受疫情影响户,在“一对一”帮扶的基础上,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对贫困人口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采取政策性兜底;对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整户无劳动能力户进行核查比对,对符合条件的纳入救助1477人,全面落实政策兜底保障措施;为因疫、因大病、因学、因灾、因意外等或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农村人口购买“防贫保”,已核销医疗费用775.45万元,特色产业保险赔付2428.7万元,开展临时救助3.3万人次,疫情期间为3.6万农村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913万元。

在义务教育保障方面,在落实常态化“控辍保学”的基础上,加强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排查,杜绝因疫情导致的失学辍学。在基本医疗保障方面,落实村医收入政策,落实村卫生室一般诊疗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基本药物零差价补助、村卫生室运行补助等政策性经费补助,定向培养中专学历村医1139名,新招录50余名全科医师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对全市28.45万户4类重点对象存量危房开展全面排查,对4.47万户唯一住房为危房的非4类重点对象实施危房改造,确保安全住房全覆盖。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方面,加快解决搬迁群众产业、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融入、社区治理等实际问题,确保实现搬迁群众住得下、能融入、可致富。在农村安全饮水方面,筹集资金9342万元,实施23个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项目。

问题不避

抓实整改巩固提升脱贫质效

坚持把整改落实作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和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以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整改为统领,统筹做好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反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脱贫攻坚大排查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所有问题一体研究、一体推进、一体整改。

截至目前,我市认领的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3类8项13个问题、国考反馈问题4类19个、对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问题2个、脱贫攻坚大排查发现问题16个,省委巡视反馈12项33个问题;2019年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反馈十堰7类15个问题,共6个方面98个问题已全部整改到位。

深化扶贫领域作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治理,念紧脱贫攻坚“紧箍咒”。通过专项检查、专题督查、随机暗访等多种形式,重点检查有关部门主体责任不落实、被动应付不负责、项目监管不到位、资金使用不精准、业务指导不得力等问题,督促扶贫资金、项目、政策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运用“扶贫领域政策落实监察系统”开展监督检查,坚决防止路边花、“挂名”扶贫、数字脱贫等形式主义问题,把“准、实”要求落实到脱贫攻坚的各环节中去。

放眼十堰扶贫战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蜕变,曾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们也有了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如今,一场又一场硬仗打下来,真诚淳朴的笑容洋溢在群众脸上,成为脱贫攻坚最好的注脚。秦楚网 记者 徐正国 通讯员 马金安)

湖北省因病致贫返贫人口比五年前减少近99%

近年来,湖北上下凝心聚力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省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部解决。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

教育扶贫:每年落实资助资金40余亿元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省教育厅副厅长张金元介绍,为进一步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省教育厅提出分类施策,对随迁子女、对具备学习能力的残疾学生、因学习困难或厌学而辍学的学生、因家庭思想观念而辍学的学生以及对年龄偏大的5类学生进行助力帮扶。

目前,全省每年落实学生资助资金40余亿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160余万人次,其中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60万人次。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对经扶贫、民政、退役军人事务、残联等部门认定的贫困家庭学生直接列入资助对象。同时,对异地就读的学生,按照在籍在校的原则,在就读地享受资助政策。

办学条件上,我省先后实施了义务教育“全面改薄”计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全省共统筹落实建设资金321亿元,新建或改扩建校舍1820万平方米。全省中小学100M以上宽带网络接入率达100%,多媒体教室占91%,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近5年来,全省累计招聘4.38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培训乡村教师超过34.9万人次。

健康扶贫: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减少近99%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是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已由2015年的73万户、189.6万人,下降到2019年底的1.39万户、2.15万人,全省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减少近99%。

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胡忠凯介绍,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亿元,支持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空白点”。目前,湖北每个贫困县有1家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每个建制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达标乡镇卫生院,原则上每个行政村有1个合格村卫生室。每个贫困县医院的每个专业科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医师,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助理)医师或全科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做到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让贫困人口有医生看病。

在湖北,农村贫困人口在县域内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左右;大病、特殊慢性病县域内门诊,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80%左右。农村贫困人口县域内就医,年度个人负担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控制在5000元以内。

饮水安全:贫困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

确保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省水利厅副厅长唐俊介绍,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优先解决242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要求;还将饮水安全保障纳入市县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考核成效指标。

经过上下联动、持续攻坚,全省总体实现国家现行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到2019年底,37个贫困县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3.72%、91.06%,较2015年底分别增长14和18个百分点。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管护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明确各类责任人员2004人,推动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人管、有“法”管、有钱管。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巩固稳定农村饮水安全脱贫攻坚成果,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省水利厅计划三年内启动实施79个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区域供水规模化项目,改善农村供水人口1000万。

危房改造:累计改造危房110多万户

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之一。截至今年6月,全省已累计改造农村危房110多万户,共有82.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集体公租房等多种方式保障了住房安全。

省住建厅总工程师谈华初说,自2017年以来,省住建厅先后组织6轮次全面排查摸底,对照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名册,全面动员县、乡镇、村及驻村帮扶干部力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鉴定机构,逐户开展住房安全性认定和鉴定。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实现了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动态清零。

从今年4月开始,省住建厅组织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状况信息”进行了全面核实,建立电子信息档案。今年6月,依靠各村基层党组织力量,运用手机APP,再次对189.5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逐户进行了现场定位核验。(楚天都市报)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