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有啥良招?变“输血”为“造血”是关键

时间:2020-10-19 08:13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马凯俊十堰地处秦巴山腹地,八山一水一分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通过实施“六个一批”分类帮扶,变 “输血”为 “造血”,攻坚克难,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今年46岁的明刚是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早些年在务工时伤了腿后,就没有了固定收入。在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时,村里建起的袜子扶贫家庭作坊实训中心给他带来了希望。

10

郧阳区柳坡镇龙韵村村民明刚介绍,因为自己本身是个残疾人 ,做袜子适合他的身体,每个月有两千到三千块钱的收入,既补贴了家用,同时也可以照顾家里和老人 。靠着给袜子缝头,明刚每个月有了稳定的收入,现在已经顺利实现脱贫。

袜业扶贫车间改变的不止是明刚的生活,通过实操培训,许多像他这样的贫困户学到技术,成为了工人,在家门口就了业。

11

湖北棉火棉伴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吴少杰告诉记者, 他和媳妇两个人都在这里上班,一个月收入有一万元左右,已经很满足了。

十堰作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6.6万户83.4万人,全省9个深度贫困县,十堰占了5个。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实施“六个一批”分类帮扶:实施产业开发带动脱贫、易地搬迁促进脱贫、教育扶智拉动脱贫、创业就业推动脱贫、医疗救助稳定脱贫、政策兜底保障脱贫,变“输血”为“造血”,变“大水漫灌”为 “定向滴灌”。

房县九道乡义渡坪村是一个库区移民村,搬迁后靠到海拔更高的山上后。在山多地少的环境里,要平整出一块面积足以安置168户608人的土地,并不容易。

当地村干部介绍,当时挖土都挖了两万多方,相当于移走了一座小山。挖走的两万方土得坐渡船二次转运,建筑材料是从180公里以外的县城运来的。经过15个月的时间,义渡坪村已建起3个安置小区。

12

只有发展产业,才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义渡坪村易地扶贫安置区,每人平均一亩烟、每户平均一亩药,村民就近就可以靠烟叶、核桃、土豆、蜂蜜、中药材和养殖产业稳定增收。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在全市脱贫攻坚精准发力下,现在,“县有主导产业、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辐射贫困人口72万人;全市累计投资近200亿元,建设集中安置点4482个,完成搬迁35.5万人,实现搬迁与脱贫同步;全市年均资助贫困学生15万人次,落实资助资金近3亿元;实现转移就业15.9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6.9万人;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及门诊慢病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个人年度自负不超过5000元;全市扶贫对象纳入低保11.7万人。

14

产业扶贫重增收、易地扶贫抓质量、教育扶贫补短板、劳务输出创品牌、健康扶贫求实效、社保兜底强保障……全市脱贫攻坚攻势如潮、精准发力,在秦巴大地铺展了一幅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画卷。

编辑:董满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