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谷镇强化党建引领 促进“双强”谋发展

时间:2022-02-21 15:43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官升亮)野人谷镇大力实施“生态立镇、产业富镇、旅游名镇、实干兴镇”战略,围绕“党的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四篇文章,不断加大抓镇促村力度,聚焦责任抓落实,强基固本,聚力创新抓发展,强村富民。

微信图片_20220221154421_副本

一、坚持“五好”标准,增强村级发展能力

1.一个好书记。通过严格标注“选拔”、拓宽视野“引进”、突出重点“选派”、跨村交流“任职”四种模式在20个村分四批调整村书记15人,其中跨村交流村书记1人,能人返乡任村书记2人,提拔副职跨村任村书记3人,本村提拔任职9人,实现了选好一个人,带好一个村。2.一个好班子。坚持德才兼备,将政治标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66名优秀人才进入村“两委”班子。以“出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为标准,用制度管人管事,强化村“两委”干部“管”理。在当前重点工作中不断给任务、提素质、压担子,“用”好村“两委”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3.一个好队伍。按照“12345”标准,共计20名村级助理在村工作,储备101名后备干部,挖掘69名乡土人才,邀请能人回归82名,培养112名入党积极分子,按照“一人一档、一村一册”,建立档案信息库,加强教育管理,抓好帮带培养,严格管理使用,实现了建好一个队伍,激活“一池春水”。4.一套好制度。在20个村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一卡双找三代”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村两委”干部绩效考核等制度,对好的经验做法,如“三个一”制度等上升为制度机制,有效的提高了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5.一条好路子。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选准项目、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多种途径,稳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按照“三抓一规划”,抓发展、抓建设、抓教育,全面规划村级建设,探索村级建设新路子。

二、依托“三链”模式,助力村级发展活力

1.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按照“产业党建全覆盖”组建产业党委1个,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6个片区”、紧抓“3个坚持”,形成了以千家坪村为主的食用菌片区、三座庵村为主的高山蔬菜片区、木瓜河村为主的中药材片区、甘霞村为主的阳荷片区、七里村为主的绞股蓝片区、东蒿坪为主的烟叶片区,每村有1-2项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增强了村级组织“造血功能”。

2.党员聚在产业链上。野人谷镇产业党委党员总数180人,围绕“三个百分百”目标深入实施“三培养”工程,已有9名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15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26名党员致富能人培养成村级后备干部。针对全镇产业发展实际,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干部带头谋划发展产业领办专业合作社37个,紧盯党员在产业发展中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一支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党员队伍,激发了全镇产业发展“新密码”。

3.群众富在产业链上。通过“合作社+托管+订单”生产方式发展中华小蜜蜂养殖,“商贸公司+合作社党员+村民”联合形式发展食用菌产业,“党支部+公司+农户+品牌”方式发展旅游业,“烟站+党员+群众”途径发展烟叶产业......每户农户有1项增收产业,实现了“支部兴、产业强、群众富”。

002_副本

三、立足“三个”方法,推动村级发展效力

1.“党建+人居环境整治”,环境美起来。以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为基础、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建设宜居乡村为导向,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模式,思想引领浓氛围、示范引领聚合力、机制引领促长效。严格按照“两图一书一约”(即:平面图、规划图、责任书、村民公约)进行新建或改建。党员“先行一步、向我看齐”为群众做出了表率,有力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确保每个农户有党员包户。建立“督导+评比+奖惩”机制,结合“四好”创建,用党员带群众、先进带后进等办法,引导群众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

2.“党建+产业发展”,群众富起来。以党支部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特色产业合作社为纽带,以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农户为主体,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能人大户引导帮带作用,形成了党支部引领、合作社(公司)推动、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的“四位一体”模式。

立足传统产业,增加附加值,依托市场主体,链接农户,借助产销对接,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发展一个示范片区、引领一批产业大户、带动一方富裕的良好局面。

3.“党建+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好起来。强化“红色引领”筑堡垒凝合力,全面夯实基层基础,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共建,打造“头雁”引领“三带”骨干队伍,激发美丽乡村建设内生动力。聚合“红色资源”谋产业促发展,以“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党建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两种”模式,优化美丽乡村建设外在环境。筑牢“红色盾牌”,强治理美生活,推行“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治理模式,落实“每个党员联系10户左右农户”制度,发挥群众自治组织作用,促进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编辑:黄燕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