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科普知识03-22 · 分享、创作生活、美食、三农相关文章和视频关注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这里的社指的是“春社日”,就是“土地爷”的生日,时间不固定,规定是在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这句诗句的大意是说,燕子从南方飞回来时正赶上“社祭”之时,到了清明节以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清明时节草长莺飞,山花烂漫,和煦的春风吹落了枝头繁华,吹醒了大地,迎来了世间清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五个节气,在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交节,而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时间不固定,通常是清明节气是哪一天,清明节就是哪一天。
为什么清明节这天通常都会下雨呢?
清明节在古时候又被称为“踏青节”,这个时候正是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古人通常会选择这天出来游玩。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看来清明节在古时候就是经常会下雨。其实,清明节这天下雨也是有科学根据的,我们知道南方的暖流和北方来冷空气相遇就会产生降水天气。如果,北方的冷空气势力比较大,占了上风,就会下雪和降温,部分地区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如果,南方的暖流占了上风,就会长期占据北方的天气,会经常下雨。
有朋友可能就会有疑问了,为什么每年都偏偏赶上清明节下雨呢?
这个也好理解,咱们国家的气候一直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主要有两股势力。一股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另一股是来自太平洋的暖流,它俩每年都会在我国的地理环境中交锋。由于,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在一年中太阳照射地球的区域不停地在变化,所以,这两股势力会此消彼长。
但是,这两股势力谁也不能长期保持优势,它们每年的春天和秋天都会重新划分自己势力范围。它们之间产生交锋,直接影响到了我们身处的环境。一到了秋天北半球受到太阳的照射减少,气温降低,这时候西伯利亚冷空气将占据优势,高歌猛进,占领了很大一块地盘,南方的暖流势力不够强,只能看着,一点办法也没有,导致我们北半球进入了漫长又寒冷的冬季。
到了春天的时候,北半球太阳照射范围增多,温度升高,太平洋暖流势力开始慢慢增强,到了清明前后,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地区,而西伯利亚冷空气只能苦苦坚守,看准时机会适当反击一下,形成倒春寒的天气。
这两股势力一交锋,会在国内江南一带,打一仗,北方冷空气死守防线,逼的太平洋暖流没有办法,只能从其头顶上继续像北进攻,随着带着水蒸气的暖流不停地在冷空气头顶上汇集,势力不断增加,打败了冷空气,形成了降雨。所以,清明前后江南一带总会下雨,就是暖流占据了上风导致的。
咱们古人肯定不知道啥是西伯利亚寒流也不会知道太平洋暖流,他们只是通过长时间的记录天气,发现了这个规律,形成了很多诗句和农谚流传下来。
“二月清明莫抢前,三月清明莫推后”是什么意思呢?
咱们古人是看农历的,至于阳历、阴历和农历之间的纠葛,咱们今天不去讲,我之前的文章有详细的讲解。这里而二月和三月指的就是农历二月份和三月份,清明指的就是清明节气。
清明节气的交节时间是在每年的公历4月4日到4月6日之间,看上去是比较固定的。但是,在农历上就没有这么固定了,有的时候会处在农历二月份,有的时候处在农历三月份。
这句农谚大意是说,如果清明节气在农历二月里,那么农民就不要在清明之前播种春种农作物;如果清明节在农历三月里,那么农作物的播种可以尽量赶在清明之前。
为什么这么说呢?清明处在农历二月份里,这个期间温度并不稳定,乍暖还寒,还会出现下雪和降温的天气。“倒春寒”会造成还已经播种尚未出土的农作物出现烂种以及已经出土的幼苗大量被冻死,影响产量和质量,危害还是挺大的;如果,清明处在三月份里,温度已经比较高了,暖流的势力已经占据上风,雨水也比较好多。所以这个期间适当提前播种,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丰收。
那么今年清明节气是在农历二月份还是三月份呢?查了一下,今年的清明节气是在农历三月初五,农民播种是可以适当清明前播的。
古人留下来的农谚还有很多,虽然,现在气候条件不一样了,但我们重新来看一遍古人流传下来的农谚还是很有道理的,分享几个给农民朋友!
清明节气农谚:“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清明雨星星,一亩高粱打一升”、“清明天晴不下雨,石头缝里都结谷”、“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等等。
编辑: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