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连日来,疫情反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近日,十堰组织医疗队,分别奔赴上海、长春支援疫情防控。十堰广电新闻客户端推出《我的战“疫”日记》专栏,由奋战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亲笔书写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让我们一起倾听他们的心声,共同感受“疫”线最令人动容的瞬间。
十堰医护人员援吉“抗疫”日记
(四十一)
作者:十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罗兰
我叫罗兰,是十堰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一名主管护士,在2022年4月5日那天,我有幸作为“逆行”者,参与了对吉林省的抗疫援助工作。
当时我主动报名参加了到长春的支援,因为事出紧急,来不及征求老公的意见,来不及安排两个孩子的学习及生活,更来不及安抚老母亲那颗牵挂的心。收拾好行囊,匆匆踏上了赶赴抗疫的征程。带着医院领导及同事们的声声叮嘱及殷切关怀,我们一行150名"逆行者"登上了飞往长春的航班。下了飞机,坐上宾馆的大巴,看到本该是繁华热闹的大街却空无一人,马路上只有忙碌的特勤车,马路两边还挂着春节没来得及取下的灯笼,这似曾相识的一幕,也更能坚定自己身上这份使命与责任。
顾不上缓解舟车劳顿,也来不及适应新的环境,经过简短的培训,我们立即投入到了新的岗位中,150人被分散在了不同支援的医疗队伍中。我被分在长春市中心医院接管的综合一病区,病区开科的当天,就收治了52名患者,大都是高龄、基础病比较多的患者,如造瘘、气管插管、PICC、透析等,病人数量之多,病情程度之复杂,给我们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及业务能力上的考验,压力不仅仅来自于病人的病情,还有初建团队中,协作能力的磨合,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工作习惯,都可能影响我们团队之间的协作,为了更有效的磨合及发挥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科室里工作人员被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完成各自不同工作任务。病区里,我和一名90后的小伙承担了消杀工作,这个工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不仅要完成病房、走廊、护理站的消杀,而且要负责整个病区的垃圾回收、托运,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消杀一圈下来,早已是汗流浃背,衣服湿透。
随着工作的开展,我早已从最初的心慌、憋气、难受,成为一名操作姻熟的熟练工。病区里垃圾的清运,也不是一件可以随意处置的小事,因为这些垃圾里都带有传染性比较强的气溶胶,如果防护不到位,工作环节的疏漏,就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传播途径,每一次的清理,都需要小心谨慎,工作几日后,突然发现这个曾经眼中不谙世事的90后,也在这一刻俨然成长为可以依托的小大人。病区里繁重的工作结束后,就是脱下这一层又一层的防护服了,尽管脸上留有深深地压痕,手指上有皱褶,可在那一刻,有种如释重负的压力释放,有一种酣畅淋漓过后的痛快。这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穿起来容易,脱起来讲究,手消、摘手套、摘面屏、再手消.......一步步、一点点,都是在这些幕后英雄的院感老师们“细心呵护”下完成,目的就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安全。出了医院,无论何时,总会有等待多时的专车接送。
回到酒店,早有准备好的美食,为我们解除工作中的辛劳,而这一切,无论是身处临床的一线工作人员,还是后勤保障的服务工作人员,所有的付出,所有的无怨无悔,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心中坚定同一个信念,疫情早日结束!我们在前线“战斗”,后方的援助也源源不断。每天都能接收到同事、朋友的问候,一句:“早上好,今天要记得吃早餐哟!"传递给我的是浓浓的牵挂与关怀;五岁的女儿,几天没见到妈妈,回到酒店视频通话时,看见她双眼噙泪,一直不停地说想妈妈,让妈妈一定要多喝水,那一刻......我轻声的告诉她,谢谢你宝贝,妈妈一定会多喝水,早日回家!得知处于叛逆期的儿子,在我驰援的这些天,瞬间“长大”了不少,陪同妹妹玩起了游戏,告诉妹妹要坚强,帮助年迈的外婆承担了些家务,成长为家中的顶梁柱。每每看到这些,心中忍不住的感谢,感谢你们为我的付出,我在这里一切安好!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面对抗疫,唯有团结一致,相互扶持,才能迎难而上,让我们手挽手,打赢疫情防控的狙击战!期待春暖花开,你我携手同行!加油!
编辑: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