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王欣怡 吉苓梦 陈忱洁)2022年7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鸿鹄实践队十堰分队15名实践队员和带队老师雷晓婷前往十堰市郧阳区梅铺镇,配合当地政府完成防返贫动态监测信息核查,深入梅铺镇11个村近两百户开展入户调研,助力精准帮扶,挖掘当地新农特色,守好脱贫攻坚成果,站在乡村振兴第一线。
兴农帮政,防控返贫
实践队在抵达梅铺镇后第一时间对接当地镇政府,并受邀参加梅铺镇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专题业务培训会,深入了解当地乡村振兴基础状况。
图为实践队员与镇政府工作人员合影
立足于梅铺当地脱贫振兴现状,实践队对接镇政府需求,深入梅铺镇各脱贫村进行走访调查,切实参与到梅铺镇防返贫重点监测对象信息核查动态监测工作中。并在走访过程中,进行实地防诈骗及金融知识科普宣讲,切实提高村民风险防范能力,更好地守住村民的“钱袋子”。
落脚于由脱贫攻坚转入乡村振兴期的思维转变,回应国家的高度关切,实践队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社会服务功能,助力基层政府防控返贫风险,在贴近农村实际、了解国情社情的同时扎根乡村广袤土地,以实干助力乡村振兴,以脚步丈量基层致富路,用实际服务深入乡村,答时代之问,发利民之声。
恋恋乡土情,致富振新农。
“搭上乡村振兴这部快车,就是要给家里的乡亲们做点实事”,7月8日,在梅铺镇董家台村,实践队员在厂长郑兴岐的陪同下,走访了当地的香菇生产基地。
2018年,郑兴岐从武汉回到家乡梅铺镇,结合当地山区低温潮湿的自然环境,开办了这家香菇工厂。运用相关的种植知识,郑兴岐采用了具有更好遮阳效果的双层大棚,以及自动化的喷淋头浇水,在保障香菇的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的效率,将先进的技术引进偏远的山区,将高端的生产设施带回家乡。
图为郑兴岐为实践队员介绍香菇种植大棚
这里生产的香菇口感鲜美,吸引不少外地商贩定期前来采购。在疫情防控期间,郑兴岐也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销售。
郑兴岐的香菇工厂为周边的农户提供了就业岗位。据实践队员走访发现,在香菇厂打工的工资是大多数人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对故土的眷恋让郑兴岐返回梅铺,作为致富带头人,他把所学所能毫无保留地带回大山,奉献给农村,带领着乡亲们用双手创财富,以产业振新农。
图片为郑兴岐与实践队员合影
一颗红心向党旗,牢记初心与使命
7月7日上午,实践队队员走访了孙家洼村一位退伍老兵的家。老人家拿出自己曾经当兵时的照片,向我们讲述他曾经的故事,也分享了他自己在村子里见证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望向我们胸前的团徽,老爷爷叮嘱道:“你们赶上好时候了,加油干!”
图为退伍老兵向实践队员分享老照片
7月8日上午,实践队在梅铺镇干部的带领下来到杨营村拜访抗美援朝老兵段全福,段全福拿出自己珍藏的纪念抗美援朝胜利七十周年荣誉勋章,同实践队队员讲起自己的英雄往事。再次抚摸着这枚胸章,再次念出上面那独一无二的英雄编号,段全福依旧感慨万千。面对昔日的荣耀与辉煌,他却摆手慢言:“英雄不是我一个人。”
图为实践队员走访抗美援朝老兵段全福
同一时间,在梅铺镇孙家洼村,另一支实践小队在镇人大代表郭守钦家走访。1992年入党的郭守钦向实践队队员讲起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变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村民将自己的榨油产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大步奔小康。
郭守钦还非常关心乡村教育,郭守钦的女儿郭长霞是十堰当地的一名乡村教师,曾入选“十堰十大人物”。郭守钦说:“希望女儿能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奉献出一己之力。”
图为实践队与老党员合影
实践队队员致力于挖掘乡村中的好故事,助力红色精神的叙述与传承。探寻乡镇精神文明特色,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让党旗在乡村振兴的碧空中高高飘扬。
人生万事需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华中师范大学鸿鹄实践队十堰分队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将所学所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鸿鹄志,做实干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奉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编辑: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