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凌智民
孔子沧浪听歌被记录在《孟子·离娄上》中。
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
因为孟子的这一记载,使沧浪名扬天下。
由于孟子没有明示孔子听歌地点,所以学者认为孔子听《孺子歌》的地点并不一定就是汉江流域,而可能是山东的峄县。
但是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过楚国的西北部。也就是说孔子听歌的地点就在我们考证的沧浪洲。
孔子到沧浪洲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通过各种古文献的相互征引佐证,并辅以合乎逻辑的推理来作出判断,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关于孔子适楚,有以下典籍记载的故事:
一、孔子被困陈蔡;
二、子西沮封;
三、孔子见叶公;
四、阿谷处女;
五、孔子见老莱子;
六、孔子与渔父;
七、孔子与接舆;
八、孔子与捕蝉老人;
九、孔子问渡;
十、重泥拦子路。
在这些故事中,有的指向性非常明显。例如孔子被困陈蔡,地点就比较明确。有些就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了。
例如,孔子会见叶公,大家都认为,孔子是在现在的河南叶县见到的叶公。但根据唐杜佑《通典·州郡》、宋郑樵《通志·都邑略》及《左传》的一些记载来看,叶公所封的叶地一定不在现在的叶县而另有他处。
在汉江的堵河流域,有一座山叫方城山,这在诸多古籍中都有记载,大约位于十堰市竹山县与郧阳区的交界处,在这里有叶大和叶滩两个乡,一个在堵河的东面,一个在堵河的西面,并且这两个乡分别有东陂和西陂的地名,在这里的民间,流传着叶公治水的故事,并且声称这里就是叶公的封地。
在孔子适楚的记载中,有《子西沮封》的故事,讲的是楚昭王欲将书社之地封给孔子,遭到令尹子西的阻止。令尹子西谏楚昭王曰:王之使臣有如子贡者乎?辅相有如颜回者乎?将帅有如子路者乎?官尹有如宰予者乎?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昭王乃止,于是孔子自楚返乎卫。
此中提及的书社之地究竟是哪里呢?有许多学者将其解释为有户籍登记的地方,这种解释牵强附会,难道楚国还有没做户籍登记的地方?
我们知道,楚国的西部有三大峡谷,丹江峡谷称为商於之地,房竹峡谷称为上庸之地,剩下的汉江峡谷很可能就是书社之地。既然孔子要被封在书社之地,来这里考察就是必然的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西汉文学家刘向所著《烈女传·阿谷处女》中得到印证。
阿谷处女者,阿谷之隧浣者也。
孔子南游,过阿谷之隧,见处子佩璜而浣,孔子谓子贡:“彼浣者其可与言乎?”抽觞以授子贡曰:“为之辞以观其志。”
子贡曰:“我北鄙之人也。自北徂南,将欲之楚,逢天之暑,我思谭谭,愿乞一饮,以伏我心。”
处子曰:“阿谷之隧,隐曲之地,其水一清一浊,流入于海,欲饮则饮,何问乎婢子?”授子贡觞,迎流而挹之,投而弃之,从流而挹之,满而溢之,跪置沙上,曰:“礼不亲授。”
子贡还报其辞。孔子曰:“丘已知之矣。”抽琴去其轸,以授子贡曰:“为之辞。”
子贡往曰:“向者闻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拂不寤,私复我心,有琴无轸,愿借子调其音。”
处子曰:“我鄙野之人也。陋固无心,五音不知,安能调琴?”
子贡以报孔子,孔子曰:“丘已知之矣。过贤则宾。”抽絺绤五两以授子贡曰:“为之辞。”
子贡往曰:“吾北鄙之人也。自北徂南,将之楚,有絺绤五两,非敢以当子之身也,愿注之水旁。”
处子曰:“行客之人,嗟然永久,分其资财,弃于野鄙,妾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命,窃有狂夫名之者矣。”
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曰:“丘已知之矣。斯妇人达于人情而知礼。”诗云:“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颂曰:孔子出游,阿谷之南,异其处子,欲观其风,子贡三反,女辞辨深,子曰达情,知礼不淫。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三个信息,第一,阿谷之隧,隐曲之地,其水一清一浊,流入于海,说明孔子来到的地方高山峡谷,其水一清一浊,这不正是沧浪之水吗?第二,为之辞以观其志,说明孔子是在考察自己即将被封地的民情。第三,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出于《诗经·周南》,而其中的汉不就是汉江吗?
根据以上三条信息,结合其他故事,我们可以找出孔子适楚的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是被困陈蔡,这说明孔子是要通过大遂道进入楚国。第二个关键点,孔子解陈蔡之围后直接来到了楚国的都城。根据《清华简·楚居》记载,楚昭王迁居的最后一个都城为为郢,而孔子到楚国半年后楚昭王去世,因此可以断定楚昭王去世前所住都城为为郢。据考证,为郢在今襄阳境内。第三个关键点是孔子拜访叶公,这说明孔子到了汉江的支流堵河流域。从襄阳到堵河流域有两条路,一条是沿汉江而上,转入堵河流域;另一条路径就是沿彭水(南河)进入房县转入堵河。第四个关键点,就是阿谷之隧,这个阿谷之隧就是堵河与汉江的交汇处。第五个关键点是孔子听《孺子歌》,这个听歌地一定是汉江。第六个关键点就是接舆劝说孔子,在河南的西峡县回车镇,这里遗迹还在。
由此,我们大胆推测孔子到过沧浪洲,并在这里听到了孺子的歌声。
编辑:吕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