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靳书敏)“今天科学老师带同学们走出教室,认识了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有紫薇花、桂花树、红花檵木、大叶黄杨等,我们还对叶片的结构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收获可真大啊!”这是10月18日上午,记者在茅箭区实验学校听到同学们的感叹。
在这场与花草树木的美妙之约中,学生们能够随时与每一棵植物对话,实现了教育与自然的关联,体验劳动的乐趣,培养环保意识。活动中,学生们积极观察、细心记录、用心感受,陶醉其中。如何变废为宝,将捡拾到的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树叶制作成叶脉书签。善于思考创新的科学老师吴泽玉有了新想法,他把孩子们从室外带到了科学实验室,打算将绿意、花香沁入课堂,开启一场把劳动与科学融合的极具创意的实验之旅。
科学实验室里,吴老师教学生配置溶液、煮叶片,每一步都讲解并示范到位。学生们一边相互交流讨论,一边将叶片从溶液中取出,放入清水中,洗去表面溶液,再把叶片放入解剖盘中将表面叶肉刷去,保留叶脉,将制作好的叶脉书签放入染料中染色。最后,将染色好的叶脉书签夹入旧书本,晾干压平。在吴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造型精美、芬芳的书签制作完成了,一枚枚小小的书签既体现了学生的劳动和创意,也成为学生的骄傲。
据了解,2022年新课程标准发布以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劳动技能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茅箭区实验学校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学校科学组提出将科学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科学。从三年级开始,通过科学与劳动融合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劳动能力。其实,吴老师的这节课也只是该校学生通过创造性劳动,践行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缩影。
“这学期,我们将劳动教育课程化,将劳动教育与其它学科深度融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校小学部在不断完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结合新课标对劳动课程内容进行了分类,包含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别,共设置10个任务群,如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农业生产劳动、传统工艺制作等,并且要求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副校长丛娇娜介绍,学校分年段序列化开展了系列家政课程,如一年级自理自立课程、三年级欢乐种植课程、五年级美食烹饪课程等;社会层面开展了如 “小小银行家”、“小小售货员”等。丛娇娜强调,课程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在茅箭区实验学校,各门学科都有劳动元素,体现学科的整合意识。比如在道德与法治、语文等课程中侧重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在数学课程中侧重职业认识和劳动技能的培养,在科学课程中侧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除了与常规学科融合外,还与拓展课程、主题活动课程进行融合。
“劳动教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应有更高的立意与站位。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并非狭隘地专指体力劳动或直接的生产劳动,而是基于体力劳动与物质生产劳动、探索性创新劳动、艺术审美性劳动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校党总支书记张有志说:“双减”政策实行以来,学校一直积极致力于劳动实践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在学校党总支的带领下,学校、家庭、社会互通互助,形成良性循环,将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以此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育人目标。今后,学校也将结合“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办学理念,积极探索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新体系,建立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发挥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劳动作为一项能锻造人格品质、实现生命成长的重要课程将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更加系统、完善、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将建立起来,劳动教育不只在“田间地头”看到,更会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校园每一个劳动岗位上都会看到学生积极参与的身影,创造性劳动意识在更多的学生身上得以体现,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前面培养。
编辑:李学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