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集都市生活剧《心居》2月10日十堰广播电视台播出

时间:2023-02-07 15:16 来源:十堰广电综合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35集《心居》是由海清、张颂文、童瑶领衔主演,冯绍峰特邀主演,滕华涛执导,滕肖澜担任编剧的都市生活剧,于2023年2月10日在十堰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


该剧改编自滕肖澜的同名小说,讲述冯晓琴(海清 饰)和顾清俞(童瑶 饰)这一对姑嫂为代表的上海市民们在生活中孜孜不倦努力的故事。

94c69122e3a323b208f701

剧情简介

从外地媳妇冯晓琴大着肚子嫁到顾家算起,已经有十年了,而大姑姐顾清俞却一直提防着这个把“改变命运”写在脸上的女人。督促老公顾磊向双胞胎姐姐顾清俞借钱买房,却被顾清俞巧妙化解,还透露了自己买豪宅的计划。顾磊意外去世之后,姑嫂间矛盾不断升级,单亲妈妈冯晓琴几近绝望,但也由此开始了探索自身价值的过程。她靠自己的智慧与韧性,筹划敬老院“不晚”,并将其做大做强。顾清俞为了少女时期的梦,从闪婚到闪离,在现实与梦想中重塑了自己对生活的认知。两个女人从对立到相互理解,不管未来再多风雨,也会一起扛着这个家。

下载

创作改编

电视剧《心居》由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滕肖澜的同名小说《心居》改编而成,原著聚焦繁杂日常,道尽普通人为改变各自生活现状的不懈争取。

QQ截图20230207161322

幕后班底

该剧还组建了强大的主创班底。原著作者滕肖澜担任该剧编剧,为内容保驾护航;擅长刻画生活细节的滕华涛担纲导演,把控全剧的拍摄脉络。此外,还有一众实力派演员的加盟,从官方曝光的阵容来看,曾出演《心术》《小别离》等品质爆剧的海清,饰演嫁到上海的外地媳妇冯晓琴;因《大江大河》《三十而已》两部作品而被大众广泛喜爱与认可的童瑶,出演才貌双全的上海姑娘顾清俞;在《隐秘的角落》《狂飙》中凭借出色演技俘获大众的老戏骨张颂文,饰演坐拥十几套房子的暴发户展翔;担任《狼图腾》《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数部口碑作品主演的冯绍峰,则特邀主演顾清俞的“青梅竹马”施源。台前幕后的强强联合,有望打造最真实的沪上生活篇章。

0

剧集筹备

据《心居》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介绍,2019年夏天,第一次读到《心居》时,就被作者真挚、细腻的笔触所感动,“透过顾家三兄妹的小日子,我们能感受到普通人身上的大情怀,以及这个时代的沪上味道与人间烟火。尽管当时小说还没有完结,但团队就已一致决定,希望将这个故事拍成影视作品。”

在《心居》总制片人马好看来,《心居》讲述了当下各式各样的人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的生活,而滕华涛导演很熟悉以上海为背景的题材创作,他也是业内公认的拍上海题材最好的导演之一。“《心居》是生活感特别强的故事,滕华涛导演无论是拍家常里短,还是柴米油盐、日夜转换,都会让人有真实感。”所以,在获得《心居》的版权后,腾讯影业找到了滕华涛。这也是滕华涛阔别荧屏近10年后,重新执导的首部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

QQ截图20230207161340

剧本创作

从原著小说到剧本改编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小说是娓娓道来的叙事,更多是作者主观的情绪宣泄。剧本需要客观展示,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把更多的人物、事件尽可能刻画得清楚明了,用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小说里,开头是以一个家庭聚餐开始的,一下子所有的人物都出场了,但是剧本如果一下子上来这么多人,不可能像小说那样都自报家门。而且小说会相对写得随意一些,节奏进展得比较缓慢一些,但是剧本几集必须有一个核心,有一个能让观众快速了解到的、展现给他们的主要内容,所以在剧集开始就将故事集中到海清饰演的冯晓琴和童瑶饰演的顾清俞这一对姑嫂身上。

在《心居》的创作中,滕肖澜会从周围人的生活中吸取灵感。剧中冯绍峰扮演的施源,他的父母是知青,他长大以后想要回到上海生活,相比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来说,他对这个城市更多了一份若即若离的感情成分。滕肖澜说,自己写到施源时会特别心酸。剧本里讲到他努力读书,希望考回上海,最后因为他母亲无意的失误操作,导致他不能回上海。写到这些,滕肖澜有所感同身受,同样身为知青子女,她了解父辈那一代离开上海的人迫切希望叶落归根的感觉,“如果说这部作品里边有关于我自己的个人情感(映射),那就是施源这个人物的部分。

e04d-bd80f2dd41dd5b0ab8d6b2f0f94e68cf

剧集评价

剧集讲述了虽然生活悲欣交集,但小人物们依旧孜孜不倦的为改变生活现状不懈努力的故事,是一部既充满烟火气息,又承载人生奋斗内涵的作品。剧目直击生活本真,向大众抛出引人深思的问题,诸如光鲜社会的背后,不同人生境遇的人群究竟是何种生活现状?他们又能否跨越差异守得一方“心之居所”?

电视剧《心居》揭开了五彩斑斓社会的另一面,各个阶层的真实生活现状展露无遗。正如剧集围绕的角色放诸于上海,涉及的基层人物众多且各具代表性,其中或许就能看到自己或旁人的身影。外来人口冯晓琴是“沪漂”代表,为融入上海更好生存,她渴望更为丰沛的物质生活;本地姑娘顾清俞条件优越,独立自信闪耀着“新女性”的光芒,生活状态的差异所带来的理念碰撞,让两人在同一屋檐下争执不断。

生活差异会带来不同的思考,也会带来相同的困扰。无论冯晓琴还是顾清俞都有各自的困境,冯晓琴的执念,顾清俞的果敢,展翔的突破,施源的自我束缚,他们都在摸索着自己内心的安居之地。人生就是在不断的接纳漫长且五味杂陈,也正如剧中几位角色在生活困境下的反复摸索。这或许也是所有人不断寻找稳定“心居”的原因,寻找内心真正的自己,往复疗愈,始终向前。

下载

“房子”可以说是剧中所有矛盾冲突的爆发点,透过房子也能看到当下上海各个阶层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偌大的城市下,每个人都渴望通过房子得到融入感,每个阶层的每个家庭都围绕房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的心酸更是不得而知。但就像剧中刻画的人物一般,虽然前路未明却依然拥有勇气和信念坚持打拼,或许并非每个人都能荣耀落幕,至少不负自己,心之所安,亦能求得一隅安置,也是剧名《心居》的核心内容所在。

以“心之居所”为中心,电视剧《心居》刻画复杂而真实的当代都市人物群像,并借助各色人物的多重关系,透视当代现实生活的不同切面。以冯晓琴与顾清俞为焦点的姑嫂关系,通过两位家庭出身、教育程度、社会身份截然不同的女性对购房、生活的理念,映射当代家庭内部冲突;冯晓琴的外来者身份,代表着众多从小城镇来到大城市,渴望在大都市中立足生存的人群,是为理想生活努力奋斗者的剪影;顾清俞与施源、展翔的情感线索,则表现出以顾清俞为代表的新时代都市女性对爱情与婚姻的思索。剧集试图通过多重纬度触及当代社会关于家庭、婚恋、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更具现实意义。

对于城市的常驻者而言,房子意味着一个人活生生的历史,代表着一个人的出身、家境与阶层,更是人们对理想生活的现实写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对土地和家产的执念,即使时移势迁,“买房”依然是当今社会人群收获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心居》以“房”为切入点,深度挖掘中国家庭对“房”的观念,围绕因购房衍生出的各种悲喜交加的故事,投射出传统中国式“房本位”思想,以及中国人对土地、居所的天然情结,也进一步引发大众对于房与生活的思考。

QQ截图20230207161226

“《心居》的侧重不是‘居’,而是‘心’。”正如原著作者同时也是该剧编剧滕肖澜所言,《心居》以普通小人物的故事出发,透视一个时代“人与房”的关系,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肯定个人奋斗拼搏的价值。身处矛盾核心的冯晓琴、顾清俞等人,无论是为了在大城市立足生存,或是为了向往的理想爱情与家庭,其购房的初衷都映照了个人对生活的蓝图,是当下每一个为了美好生活努力的个体缩影。《心居》主创们期望通过这部剧,可以给当代人更多积极向上的力量和勇气。以激烈冲突开局,以家庭、亲情、人性的温情内核完成和解,《心居》期望抚慰与鼓励身处逆境的当代都市人,并传递给所有人对生活抱有希望的讯息。

《心居》最大的卖点是滕华涛和海清继2009年播出的《蜗居》之后,再度解剖当代人的居住大事。13年过去了,虽然国人对房子的心态已经悄然变化,但它仍然是生活、家庭最核心的焦点。正如《心居》开宗明义的台词,“住什么样的房子,代表你是什么样的人”。它以四世同堂的家庭为核心,在上海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辐射出现代都市的生存图鉴。顾家这个大家族,就像当今社会的一滴水,折射出包括工薪族、家庭主妇、财富自由的暴发户、公务员等社会不同阶层的真实状态。透过“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成长,投射出了对“大”家庭情感关系的依寄和不可或缺,进而激发了观众内心的家情怀。从这个角度说,它比《蜗居》对时代的解剖,更多面,更细致入微。

不止于女性视角与情感故事,《心居》更演绎了新时代上海市民的温暖生活。在“儿媳”“女婿”“婆媳”等多种家庭关系下,《心居》将当下每个都市群体可能面临的家庭困境娓娓道来。而剧中家庭成员的和解过程,也映照出当下每一个都市家庭的平凡幸福,唤起“万家灯火,总有一盏为你点亮”的治愈感。

QQ截图20230207160820

在剧中,日常生活的“一地鸡毛”与每个人心中的“诗和远方”相互纠缠,有的躺在鸡毛里,有的倒在去远方的路上,有的陷入一手鸡毛一手诗的迷茫,倒是最后踏踏实实、精打细算的外来妹冯晓琴与家财万贯、享乐人生的爷叔展翔,开办了名叫“不晚”的托老所,“大家”与“小家”找到了契合点,房与心都找到了各自居所。

外来妹与暴发户的结合、打拼人与资本人的结合、以及“托老所”和“不晚”的名称,似乎都有一种文学的隐喻,既是故事的结局,也是对现实的一种缩写。既不能人有房而心无居,也不能心有居却人失所。电视剧至此,完成了最重要的主题传达,“人有所梦、心有所居”,在每个人的努力奋斗下,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完成了缝合,这也是对普通人中国梦一种更加日常、更加亲切、更加通俗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看,《心居》在文学的基础上,有了一种落地性,而人物也都没有陷入单维度、功能化、道德化的简单设计中,从而显示其艺术审美的价值。

《心居》可以说是海派剧的又一个重要收获。它在普通人的世俗人生中,特别是在几位女性的人生选择中,既表现出为追求幸福生活的孜孜不倦的努力,更表现出对爱、尊严、梦想、诗意挥之不去的坚持。故事虽然围绕房子展开,但电视剧真正的主题却是剧中人物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的“人格的独立”。“站着”挣钱,“站着”买房,“站着”爱和被爱,最大限度地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梦想,从而表达了“人有所梦、心有所居”的时代主题。

t015c2f7db051e1c912

热播剧《心居》以“房”为起点,围绕着姑嫂关系的主轴探析家庭故事,用新海派题材、细腻的女性视角,在荧屏上实现了对时代生活的一次扩写。剧中,新房、二手房购房政策,摇号、房屋置换等细节构建出的真实感,穿插着柴米油盐、小打小闹的生活日常,埋藏着幸运意外、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加上演员们的熟稔演技,描绘出上海不同家庭背景、教育状况、社会阶层的众生相,聚焦的是时代奋斗,关切的是社会肌理。

《心居》直至大结局都未曾出现过一个真正的反派。不管是前期借钱买房的冯晓琴,逃避现实出轨的顾昕,为体面生存不惜走捷径做第三者的冯茜茜,还是铢锱必较的华永瑜,贪图小惠小利的苏望娣……《心居》里的剧中人无不在顺应时代浪潮的过程中被裹挟着前行,种种穿插于剧中人物生活里的“灰色言行”,恰好串联起琐碎生活最原始最本真的面貌。平凡人有平凡人的模样,那些无伤大雅的“坏”,其初衷无非是希望自己这方小家能够平安顺遂,自己的家人在纷繁复杂的人生旅途中能够更加安稳地前行。


有别于《蜗居》《安家》等买房相关题材电视剧,《心居》用明亮的色彩和积极的态度展现上海家庭的挣扎与奋斗,既着眼于双女主——外来媳妇冯晓琴(海清饰)和本地姑姐顾清俞(童瑶饰)的对抗、和解、蜕变与成熟,也延展至上海社会各阶层代表性人物的沉浮。《心居》从人物到情节还原与再现了复杂的生活体验,其涉及的上海体验是乐观、正面与建构性的,正契合“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

编辑:周琼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