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周鑫 崔琳琳)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近年来,丹江口农商行坚持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断强化金融服务,通过科技赋能、产品创新等多种举措,为乡村振兴洒下金融雨。
丹江口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着守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重任。在库区网箱养殖被全面取缔、捕捞被禁止后,渔民探寻陆基循环鱼桶养殖新模式,不仅把鱼儿从水库搬进工厂,还通过 “瘦身减肥”提升鱼的品质。
丹江口市蒿坪镇高低位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运营总监杨忠恩表示,鱼沿着循环池不停的运动和技术来控制水深和水中的营养成分来达到辅助性的瘦身。
眼前这个养殖基地占地150亩,共有养殖池16个,主要养殖翘嘴鲌、花白鲢、鲈鱼等。而这种陆上养殖不仅模拟了野生的环境,鱼的口感更好,同时还采用了循环模式,生态环保。丹江翘嘴鲌鱼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里的鱼几乎都销往北京。
杨忠恩告诉记者,合作社主要按订单量来进行发货生产,鱼在北京的餐桌售价能卖到298元一斤,目前合作社全年的产量在80万斤左右,但仍满足不了市场的供需。
“饮丹江水,吃丹江鱼”,在北京已是一张名片。在丹江口市还有众多的养殖户在采用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发展陆上渔业,金融机构与水产养殖户缔结了深厚的友谊,长期为其提供了充足的金融支持。
鱼儿离不开水,养殖户要解决融资的难题,同样离不开银行的支持。截止到目前,丹江口农商行蒿坪支行已经支持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贷款近200万元,后期将增贷300万元继续支持。围绕蒿坪镇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蒿坪支行将用真金白银和高效服务,切实解决鲜鱼养殖户的资金之渴,大力把鲜鱼养殖业做大做强,不断推进农旅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带动周边老百姓增收致富。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为了加强普惠金融供给力度,丹江口农商行采用分区划片、骑车下乡、协同配合的方式,深入乡村、农户和企业广收民意,为有需求的群体提供坚实的金融后盾。
2016年朱自龙返乡创业开办家庭农场,主要经营肉牛养殖,随着养殖技术的逐渐成熟,他渴望扩大规模,但却面临资金难题,丹江口农商行习家店支行赵扬在了解情况后,迅速上门调查,开通绿色通道,通过精简贷款资料,简化操作流程,以农担贷的贷款方式,为客户贷款300万元,高效的满足了合作社的资金需求。
有了资金支持,朱自龙的家庭规模逐步扩大,目前已经建成三栋牛舍,年存栏600余头,出栏量达200余头。朱自龙只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长期以来,丹江口农商行,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全面实行减费让利,建立信贷服务绿色通道,简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金融力量。
近年来,丹江口农商行围绕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战略,用好金融政策结合金融文章,大力支持服务辖内新型农业主体、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旅游项目,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担保机制等方式,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当好小微金融店小二和乡村振兴主办行,全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截止2023年1月末,涉农贷款余额45亿元,2022年以来累计投放涉农贷款34亿元。
以金融之笔绘就乡村振兴图景,注金融活水激活乡村发展引擎。金融机构冲在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勇担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勤务兵”,用金融活水浇筑乡村大地。
2022年,丹江口银保监管组,加快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积极引导辖内银行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优先保障乡村振兴产业投入。积极支持农业产业龙头化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探索开展了一批免抵押免担保,便捷高效的三农金融产品,不断提升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质效。2022年丹江口市共计发放涉农信贷249.53亿元,年增25.23亿元,增幅高达11.25%。
编辑:吕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