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东风总医院神经内科开展帕金森病义诊活动。
作为继心脑血管病和肿瘤之后的“中老年人第三大健康杀手”,帕金森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然而,很多老年朋友对帕金森病的了解并不多,容易忽视早期身体预警,延误治疗。神经内科专家提醒,帕金森病起病隐匿,如果出现肢体抖动、僵硬、不灵活等症状,记得尽早去医院就诊。
十堰确诊3000多人 最年轻患者仅26岁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变性疾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临床上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态步态障碍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帕金森病发病呈现低龄化趋势,四五十岁发病的患者不在少数。
研究显示,帕金森病全人群患病率为0.3%,也就是说,平均1000个人中有3个人会得病。但作为一种典型的老年慢性疾病,帕金森病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成倍增加,65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为1%—2%,85岁以上为3%—5%。其中,我国有超过300万的帕金森病患者,约占全世界帕金森病患者总数的50%,2030年可能达到500万人左右。
昨日,记者从十堰市帕金森病专业委员会获悉,据不完全统计,十堰目前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有3000多人,年龄主要分布在50—90岁,其中接诊最年轻的患者仅26岁。
起病隐匿不易察觉 多数症状从单侧上肢开始
“帕金森病起病隐匿,不易察觉,呈一种缓慢的、进展性的发展过程。运动障碍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其他的症状还有动作缓慢、静止性震颤、身体僵硬、姿势障碍、慌张步态等。”十堰市帕金森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国药东风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杨文琼介绍。
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是运动迟缓,表现为日常活动中出现动作变慢、不灵活。而抖动,也就是震颤,是帕金森病最广为人知的症状。但帕金森病的震颤有明显的特点,即表现为静止性震颤,静止时明显,精神紧张时加重,做随意运动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多数症状从一侧上肢开始,表现如搓药丸一样抖动,随病情加重,腿、下巴、头部均可能发生抖动。但需要指出的是,不是所有的抖动都是帕金森病,有一些情况如生理性震颤、特发性震颤等,它们的发生率远高于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还有一个重要的运动症状是肌强直,也就是肌肉僵硬。它不但会累及四肢也会累及面部表情肌肉,因此帕金森病患者会出现面部表情减少,称之为“面具脸”。
此外,帕金森病还有很多运动症状,如姿势步态的异常。帕金森病患者常常表现为走路时小碎步,姿势前倾,缺少手臂的前后摆动,停止困难,医学上称之为前冲步态、慌张步态。随着病情加重,患者感觉双脚好像黏在地板上一样难以抬起,称之为冻结步态,这时患者常因不稳而跌倒。
以上所说的都是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其实帕金森病也有一系列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焦虑、睡眠障碍(睡着后手脚乱动、大喊大叫)、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疼痛、泌尿症状、体位性低血压等。根据研究表现,非运动症状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甚至高于运动症状。
杨文琼提醒,帕金森病患者最初感到的不适是肢体的抖动、僵硬、不灵活。症状常从一侧上肢开始,逐渐波及同侧下肢、对侧上肢及下肢,晚期患者僵卧在床,生活不能自理。
DBS疗法是外科首选 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
目前,全球没有一个手段可以根治帕金森病,手术只是一个有益的补充治疗方式。DBS疗法(脑深部电刺激,俗称“脑起搏器”)是外科首选的治疗手段,再加上内外科医生的协作,使得手术和药物的治疗相结合,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太和医院是湖北省市州医院首家开展DBS技术(帕金森病脑起搏器植入术)的医院,被授予“中国帕金森联盟成员单位”“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单位”。
太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俊说,这种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细微电极,发射电脉冲刺激脑深部的特定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运动症状的目的,是外科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该疗法全球临床应用超过30年,造福全球超过17.5万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公认,是目前帕金森病治疗的首选外科疗法。
有文献报道,超过30%的 DBS疗效不佳是由于选择了不适合手术治疗的病例。DBS技术适合什么样的人群?陈俊表示,以下这些情况可以尝试 DBS治疗:诊断原发性帕金森病,药物的疗效已经显著减退,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出现不能忍受的药物副作用,影响到药物疗效,或者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同时,采用DBS手术治疗的病人,病程一般大于等于5年,年龄通常小于75岁,但根据实际情况和病人身体状态,可以放宽病程时间和病人年龄限制。
(秦楚网记者 张贞林)
编辑: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