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金勤 通讯员 陈勇)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回信,称他们“既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也是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
4月7日下午,新华社音视频部、中东总分社、非洲总分社联合制作的13分钟的微纪录片《中国天使 大爱无疆 命运与共》正式刊发,十堰广播电视台参与拍摄。
纪录片关注了正在援非的杨翊医生。杨翊是十堰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技术主任,目前是援阿尔及利亚的医生,2021年8月26日前往阿尔及利亚执行第27批援阿尔及利亚中国医疗队任务,原本计划是援助1年,2022年9月结束援助。后来,她自己又申请延期援外1年。
杨翊用针灸在非洲“圈粉”
微纪录片中记录了杨翊每天早上7时30分,从驻地出发,乘车半小时抵达医院。这时,走廊两侧的椅子上早已坐满预约诊治的病人。一天下来,医生们常常顾不上喝水、上厕所,他们一刻不停地问诊、查体、针灸。这是杨翊在阿尔及利亚的工作日常。
2021年8月,作为援阿医疗队队员,十堰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杨翊来到这个遥远的非洲国度。同批81人,被分在8个地区的14家医院,她所在的中医分队共7人,包括5名针灸医生,翻译、厨师各1名。杨翊表示,她感觉到阿尔及利亚需要我们中国的针灸技术,脖子痛、腰痛、腿痛、关节炎是当地妇女的常见病,她觉得延期一年非常有必要。
杨翊的妹妹杨生瑜也是援阿医疗队队员,两姐妹同时援外,家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母亲和年迈的父亲是他们放不下的牵挂,每隔一段时间他们都要给年迈的父母视频通话,了解父母的身体状况。
早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读书时,杨翊的带教老师中有不少都曾援外。尽管对援外生活已有了解,但实际面临的难题还是比想象的多:气候条件差,时常顶着烈日风沙;缺少绿叶菜,吃不上葱姜蒜,只能自己动手开荒;语言不通,交流起来要靠翻译或打手势……不过,当地人的友好热情很快化解了杨翊的不安。凭借30年丰富的针灸临症经验,她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2022年6月,杨翊接诊了一位叫阿波马大的患者。她身患脊髓炎,四肢瘫痪,意志消沉,本以为要在床上度过余生,没想到经过2个多月的针灸治疗,阿波马大重新站了起来,这不亚于一次“重生”。
杨翊还收藏着一张珍贵照片,那是她的患者、一名当地退休护士27年前与援阿医疗队的合影。多年前,这位患者体验过中医针灸,前段时间得了重度肩周炎,她又特意找中国医生治疗。看着老照片,杨翊感慨:“当地人信赖中国医生的背后,是一代代援外医疗队员的薪火相传。”
60年前,中国第一批援外医疗队抵达阿尔及利亚,其中就有针灸医生,他们将古老银针带到非洲大陆,被当地人视作“神奇魔法”。现在,杨翊不仅用针灸为患者解除病痛,还带教了两名阿尔及利亚学生:“就算中国医生离开了,针灸技术也能在这里扎根。”
杨翊介绍:“作为新时代的一名援阿医生,我和我的同事们履职尽责,不辱使命”。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累计向非洲派遣医疗队员24314人次,诊治患者2.276亿人次。目前在非洲,共有45支中国医疗队在44国的100个工作点工作。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视生命,援外医疗就是生动的体现。一批批中国医疗队员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受援国人民的信任和爱戴,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天使”。
编辑:王聪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