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癌症防治全面行动——全人群全周期全社会”。记者从十堰市抗癌协会获悉,全省最新(2019年)的肿瘤登记数据: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甲状腺癌为发病率前5位;而死亡病例数居前5位的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为312.06/10万。专家表示,癌症可防可治控,三分之一的癌症可通过综合治疗达到治愈的效果。
太和医院专家义诊
35岁以上人群癌症发病率上升
2019年,湖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312.06/10万,全省发病率排前5位的依次是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甲状腺癌。对比2018年的数据,结直肠癌上升一位,排在第三位,肝癌下降一位;甲状腺癌上榜,取代宫颈癌,成为发病率第五位的癌症。从年龄上看,3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上升。
2019年,湖北省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死亡率177.33/10万,居死亡率前5位的分别是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这与前一年的排名数据没有变化。从年龄上看,45岁以后死亡率上升较快。35岁以后,男女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一的均为肺癌。
记者获悉,肿瘤登记是对肿瘤流行情况、变化趋势进行长期、连续、动态的系统监测,是癌症防控工作的基础。2022年底,湖北肿瘤登记实现人群全覆盖,目前,我省前期相关肿瘤登记数据已经初步被应用于癌症防控策略的制定之中。
“湖北省在2019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312.06/10万,而国家在今年发表的2016年恶性肿瘤登记数据发病率约为293.91/10万,湖北省及十堰市整体肿瘤发病率略高于全国水平。”十堰市抗癌协会理事长、太和医院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骆志国介绍。
中年男性发病率第一:肺癌
中年女性发病率第一:乳腺癌
记者从市抗癌协会获悉,作为区域医疗中心,十堰市医疗卫生机构2021年共服务了肿瘤患者282.82万人次,根据全省最新的肿瘤登记数据,其中约28%的患者为恶性肿瘤患者。
“从地域上看,我市的食管癌、胃癌、宫颈癌发病率高于周边地区。”骆志国介绍,首先,这与地域生活习惯相关,人们的经济环境和饮食条件相关,喜欢腌制食物及热食,可能含有大量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而这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进食、饮水等途径进入人体内部,从而增加患上食管癌的风险;其次,与本地域经济条件相关,部分乡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率较低,一级防控防治的工作存在困难和滞后;最后,与我国正加速变化的人口结构相关,人口老龄化加重社会肿瘤疾病的负担。
癌症可防可控 定期体检很关键
针对人们对癌症的恐惧心理,骆志国说,癌症其实可防可控,并不是传说中的绝症,应该把它当成一个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来看待。“可以害怕,但一定不能放弃。要有信心,接受专业机构的规范化治疗,是可以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是治愈。”
骆志国还对公众防癌抗癌给予了相应建议。他指出,癌症是可防可控的,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普通人群通过纠正自己不良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患癌风险,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得到治愈的,还有三分之一通过规范化治疗可以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早诊早治和筛查是全世界普遍认同的降低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的有效手段。”骆志国说,根据本次发布的湖北省癌症年报,死亡率排前五的肿瘤里,消化道肿瘤占了3个,分别是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针对胃肠系统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和肠癌的筛查,选对“武器”很关键,一定要做胃肠镜。
“太和医院肿瘤治疗特色在于肿瘤预防—早筛—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的诊疗模式。”骆志国介绍,在早筛上,医院设立了独立的癌症早筛门诊,在客观、理性、个体化地为每位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在诊断上,整合影像、微创操作取检、病理免疫组化、分子基因检测等多种手段,根据不同类型疾病的分子/基因分型,发挥各类优势,实现对肿瘤全民精准的诊断;在治疗上,在各疾病专业组 MDT(多学科讨论)下,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实现患者长期生存,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整合诊治模式;在康复上,由于肿瘤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康复的最终目标在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让患者能够和健康人一样工作、生活并回归社会。
“不管怎么说,大家要高度重视防癌体检的重要性,建议35岁之后的健康人群和肿瘤高危人群,普通健康体检和专业防癌筛查可以隔年轮流进行。“骆志国提醒,防癌筛查是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了解每个人可能存在的疾病风险,在医生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筛查,这样更系统、更全面,更能够发现问题。(十堰晚报 文、图/记者 张贞林 特约记者 王慧)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