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施行《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其中明确了“健康老人”的9点要求及7个健康习惯误区,一起来看看。
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
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明显功能异常
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范围内
营养状况良好
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乐观积极,自我满意
具有一定的健康素养,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积极参与家庭和社会活动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
7个健康习惯误区
◆人老不服老
有些老人觉得自己身体没什么毛病,老当益壮,就进行高强度的爬山、游泳、跑步、打球等体育锻炼,这样容易造成肌肉损伤、骨折等。还有些老人退而不休,拼命工作,这样容易因工作疲惫引发疾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会发生诸多退行性变化,肌肉、骨骼及器官功能都在减弱。老年人要理性地认识这一点,锻炼要量力而行,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比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
◆过于勤俭节约
很多老年人舍不得扔掉剩菜、剩饭甚至发霉的食物,认为剩饭菜只要不馊,发霉的食物去掉发霉的部分就可以吃。
实际上,剩饭剩菜容易滋生细菌,吃进去易导致肠胃炎;有些反复加热的隔夜蔬菜里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经常吃有致癌风险。因此,剩饭最好在一天内吃完,剩菜则要在5—6小时内吃完,凉菜、绿叶菜最好当顿吃完,吃剩饭剩菜前,一定要高温加热杀菌。
◆为了降压降脂不吃油盐
研究发现,平时饮食油盐过重,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所以一些“健康意识强”的老人索性不吃油盐了,想要杜绝风险。
实际上,过度限盐会造成钠摄入不足,使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失衡,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内,造成水肿。食用油也是必需品,完全不摄入食用油,可能导致一些营养素的缺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小于5克,食用油用量在25—30克之间。
◆补钙补得越多越好
很多老年人觉得钙补越多,吸收得越多,于是大量服用钙剂。
实际上,如果摄入的钙质远超过身体的需要,会对健康造成威胁。60岁以上老年人每天推荐摄入1000—1200毫克的钙。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是日常饮食中适当多吃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
◆多吃补药能长寿
许多老年人为了身体健康、延年益寿,不惜高价购买诸如人参、鹿茸、灵芝等滋补品大量食用。
老年人身体各项功能逐渐减弱,适当进补可推迟衰老进程,但进补要视身体情况而定。如果不分体质和症状乱吃补品,反而会引发某些疾病。一般来说,平衡的膳食足以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不需额外进补。即使进补,也首选药食同源的食物。
◆老了补牙是浪费
很多老人觉得掉牙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的,觉得镶牙或种牙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实际上,牙齿缺失会导致咀嚼功能下降,增加胃肠消化食物的负担,不利于通过饮食摄取足够营养。不注意清洁口腔,还会导致龋齿、牙槽骨萎缩等问题。因此,老年人应注意口腔卫生,早晚刷牙,三餐后漱口,定期洗牙。如缺牙应及时修补。
◆晨练越早越好
有些老年人睡眠不好,所以早起是常态,认为越早锻炼越好。
实际上,晨练不宜过早。早晨6点之前,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未彻底进行,空气中二氧化碳多,新鲜氧气少,这时也特别容易引发感冒、关节疾病。另外,早晨冠状动脉张力高,容易突发心血管疾病。老人春夏季晨练不宜早于6点,冬天最好等太阳出来以后再晨练。(秦楚网记者 张贞林)
编辑:姜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