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吕行)做好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是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因地制宜,主动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分类方法和处理方式,践行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理念。今天的节目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翻山堰村,看看那里的垃圾分类是如何开展的吧。
一大早,高丽华就开始对家中的垃圾进行分类。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厨余垃圾,高丽华熟练的分拣到位。不一会村里的垃圾清运员就来到她家门口,进行二次分拣。户分类、村收集、镇处理,翻山堰村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的井然有序,可就在前几年,垃圾难处理的问题,影响着村民的生活,阻碍着村庄的发展。
高丽华在家门口开了个小商店,因为环境变差,游客少了生意也不好做了。
郧阳区城关镇翻山堰村村干部朱从学向记者介绍,在没有进行垃圾分类之前,村里就放了个大垃圾箱,老百姓把所有的垃圾往里面一扔,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都放在一起,再加上清运不及时,夏天时候蚊子是到处乱飞,老百姓从这里过的时候,都闻着一股臭味,老百姓都是匆匆的从这里跑过。
原本设置垃圾箱,是想着垃圾能集中收集,可垃圾后续处理的问题改如何解决呢?经过村两委研讨和群众代表广泛商议后,最终翻山堰村决定借鉴外地经验,开展垃圾分类。翻山堰村首先从硬件开始着手,全村共有4个垃圾分类亭,针对全村501户老百姓,每户都放有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桶。
虽然建立健全了垃圾分类的硬件设施,但翻山堰村的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却并非一帆风顺。村民长久以来不分类的习惯一时间难以改变。
垃圾分类难,难在长期坚持,贵在习惯养成。为了形成垃圾分类的长效管理机制,村两委将全村环境卫生评比、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与垃圾分类有机结合。翻山堰村通过开场院会进行垃圾分类只是宣讲,并每月开展环境卫生评比,做得好的将其进行红榜进行公示,做的不好的我们进行黑帮公示。
翻山堰村《垃圾分类管理规范》写进了村规民约,按照标准打分评比。除了营造美好环境互评互比的氛围,村里还建起了积分兑换超市,一部分可回收垃圾在这里可以兑换相应物品。习惯养成,成效明显。垃圾分类落地见效,还实现了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
翻山堰村环境卫生管理员吴高军表示,他每个星期二、四、六去收垃圾,积攒可以回收的垃圾再进行分类变卖,一个月垃圾可以卖个100多元。
以前“随便扔”,现在“按类分”;曾经“嫌麻烦”,眼下“成习惯”。环境的改善也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高丽华经营的小商店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每个月比原来多挣个400元至500元钱。
现如今,“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了村民们生活的一部分,文明生活理念也日渐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在翻山堰村实现了“双向奔赴”。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编辑:吕前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