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郭淮 李政燚)培养锻炼优秀干部,激发挂职地工作活力。十堰始终把选派干部挂职锻炼作为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聚焦中心,择优选、精准派;严管厚爱,增才干,出成绩。今年以来,十堰坚持多向挂职交流,互派的207名挂职干部在各地各领域,发挥专业特长,做好结合文章,实现创新形式与踏实工作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质量和干部能力素质双提升。
精心谋划,凝心聚力,以围绕中心推动挂职工作“服务大局”
高举鲜明“旗帜”,让干部挂职“挂有所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为引领,围绕“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和“一主四优多支撑”产业布局,聚焦全市重大改革、重大活动、重大工作和重大项目,将干部挂职和服务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加强干部人才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增强干部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和抓落实能力,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为建好示范区、建功先行区贡献组织力量。
夯实育苗“土壤”,让干部挂职“挂有所责”。坚持“年轻干部到基层去、优秀干部从一线来”的鲜明导向,把挂职锻炼作为考察识别、交流培养干部的重要举措。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选派原则,根据各单位需要和干部能力特长,明确靶向、按需填空、精准对接,选派“八零后”“九零后”年轻干部人才比例超过80%,向基层一线、产业一线流动。坚持挂用结合,强化跟踪培养,收集个人思想状况、工作表现、能力提升等情况,建立挂职干部成长档案,客观公正为挂职干部在实践锻炼期间的表现作出鉴定,推动挂职干部由“旁观者”“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实干家”,促进挂职干部能力作风“六个明显提升”,激励担当作为。
精益求精,务实求效,以创新求变推动挂职活动“提质增效”
丰富生长“枝条”,让干部挂职“挂有所用”。立足实际需求,通盘考虑,进一步拓宽干部挂职渠道,搭建北京对口协作、省直单位、省属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驻市高校干部挂职、县乡干部到市直单位、市直科级干部到乡镇等14个挂职平台,做到挂职范围全覆盖,推动上下交流、多向协作。全方位深化政政合作、政企合作、政校合作、政金合作,推动产业、项目、人才共建,实现“挂职一个人,带动一班人,贡献一座城”。
创新模式“驱动”,让干部挂职“挂有所为”。构建以加强能力作风建设为主线,多项挂职举措并行的“1+N”全方位挂职模式。践行“挂职就是任职,任职就要尽责”理念,通过列席会议、专题调研、蹲点考察等开阔视野、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参与重大政策制定、重大活动筹办、重要工作推动等积累实践经验、创新工作举措,通过上门招商、拜访客商、洽谈项目等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多角度参与引导挂职干部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主动担当作为。
全心全意,用情用力,以严管厚爱推动挂职干部“真挂实干”
把牢选派“尺度”,让干部挂职“挂有所获”。坚持事业为上、以事择人,对照岗位需要,严把人选资格条件,保证挂职干部政治过硬、道德良好、能力突出、作风务实,让挂职干部成为补足发展短板、注入发展活力的契机,推动干部锻炼提升和当地发展促进实现“双赢”。
提升关怀“温度”,让干部挂职“挂有所依”。采取“统分结合、多方联动、分类实施”的方式开展挂职选派工作,加强统筹和分工协同推进,让挂职干部感受到组织的重视和关爱。强化跟踪管理服务,通过座谈会、交流会、支部会等多沟通、勤联系,全面掌握和关心挂职干部工作思想生活状况。深入挖掘干部挂职期间心得体会、典型事例,加强跟进宣传,展示挂职干部风采。统筹挂职计划和工作安排,为挂职干部安心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充分激发工作积极性,做到身在位、心在岗。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