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女单网球比赛,郑钦文(图右)摘得金牌。
付晓晨(图中)作为中国软式网球队队员,出战亚运会团体赛获得铜牌。
目前,杭州亚运会赛程进入尾声。在这场亚洲最高规格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中,来自十堰的郑钦文在女单网球项目上取得金牌;付晓晨作为中国软式网球代表队队员出征团体赛,收获铜牌。
发挥稳定 郑钦文用金牌为自己庆生
9月29日上午11时,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小莲花”球场内座无虚席,郑钦文、朱琳作为中国在网球世界排名最高的两名选手,在女单网球决赛中奉献了精彩对决。
郑钦文是杭州亚运会女单网球比赛1号种子选手,在当时 WTA(国际女子职业网联)排名第23名,而另一名中国“金花”朱琳排名第33名。从排名上看,两人实力相差较小;从技术上看,郑钦文以爆发和力量著称,而朱琳以稳定性见长。
比赛一开始,郑钦文就展现出极大的压制力,不断打出 ACE球(发球得分)。在首盘中,郑钦文连续反调、扣杀,在发球、对攻中连连得分。尽管在第四、第六小局,朱琳顶住压力强制反扑,两次扳回局面,奈何体力不支,以2:6失掉首盘。
第二盘中,郑钦文略显轻松,朱琳对攻时多次擦网,球击地后虽然改变原有路线,但郑钦文总能在关键时候低身救球。在朱琳先斩下一局后,郑钦文连下三城,以3:1领先。尽管朱琳将比分一度追平至3:3,但郑钦文攻势凌厉,还是以6:4拿下第二盘,精彩表现引得现场观众连连鼓掌。经过1小时44分钟的鏖战,郑钦文以大比分2:0获胜,赢得金牌。
10月8日是郑钦文的生日,这枚亚运会金牌对她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生日礼物。2002年10月,郑钦文出生于十堰的一个普通家庭,在父亲的培养下,她接受了专业的网球训练,一步步走向国际赛场。
值得一提的是,湖北女子网球选手虽然有过辉煌战绩,但并没有在亚运会上拿过金牌。2006年多哈亚运会上,李娜半决赛爆冷输给印度选手,冠军由郑洁获得。郑钦文一直以李娜为偶像,如今她用这枚亚运会金牌为自己圆梦,也成为湖北省首个在亚运会网球项目上夺金的选手。
再传捷报 付晓晨夺得软式网球铜牌
10月4日,随着杭州亚运会软式网球女子团体半决赛结束,中国队惜败中国台北队,和韩国队共同获得铜牌。“我们全力以赴,虽败犹荣。后续中国队再接再厉,积累过程聚沙成塔,未完待续。”中国软式网球代表队队员、十堰姑娘付晓晨在朋友圈中写下这段话。
在10月3日进行的杭州亚运会软式网球女子团体赛预赛中,中国队大比分2:0击败越南队,2:1击败蒙古队,0:3负于日本队,以两胜一负的战绩晋级半决赛。半决赛中,中国队对阵中国台北队。率先登场的双打比赛中,付晓晨和队友马玥在领先两局的情况下连输5局,以2:5负于对手。之后进行的单项女单比赛中,中国队队员李邓琳2:4负于对手。两场败绩之后,中国软式网球女子团体无缘金牌争夺战。
“谢谢家乡人民的关注,让我感觉到身披国旗征战时,全身力量满满。未来我会继续努力,在软式网球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付晓晨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她第一次参加亚运会有些紧张,导致在半决赛中发挥失常。回到国家队后,她将不断学习,提高球技。
在杭州亚运会上,来自十堰的选手表现出色,收获1金1银,创造多个纪录:郑钦文首次为国征战获得金牌;这是建市以来,我市首枚个人项目的亚运会金牌和首枚团体赛的亚运会铜牌;这也是时隔25年后,来自十堰的选手再次获得亚运会奖牌。
方兴未艾 十堰籍网球运动员崭露头角
亚运会是亚洲范围内,比赛规格最高、水平最强、竞争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在我国而言,其含金量仅次于奥运会。杭州亚运会已是该盛会举行的第19届。
相较于襄阳、武汉等城市,来自我市的亚运会征战选手较少,第一次参赛要追溯到1990年亚运会上。1990年,我国首次承办亚运会,作为中国女足10号球员,刘爱玲帮助球队获得亚运会冠军。在1994年、1998年,她再次扬威,将亚运会女足金牌留在中国,而她也连续获得3枚亚运会金牌。
此次一金一铜两枚奖牌都属于网球项目,这些荣誉见证了十堰网球运动的巨大发展。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时十堰少有人知道网球项目,城区训练场地稀少,只是在六堰的工商银行家属院内建有两片网球场地。
随着时代进步,十堰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网球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2006年,在襄阳举办的第十二届省运会上,我市派出吴晨露等网球运动员参赛。最终,吴晨露不负众望,摘得女单网球冠军。不少十堰人因此得知网球项目,我市的网球场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网球爱好者也从最初的几十名增长到数百名。
通过不断挖掘,郑钦文、付晓晨、黄继龙、尚芳羽等一批我市培养的网球运动员涌现出来,相继进入省队、国家队效力,也诞生了多名网球冠军。市文旅局副局长王瑞表示:“对于网球运动,热爱让我们开始,责任让我们坚持。未来,我们会在场地维护、网球队伍年轻化、网球运动普及等方面再下功夫,希望有更多人参与到网球运动中,为我市网球事业作贡献。”(十堰晚报 文/ 记者 周仑 图据新华社)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