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于子涵
“课间十分钟”话题引发讨论,我们为什么如此关注“课间十分钟”,面对各方呼吁,学校、家长与社会又应如何去做?十堰周刊专访了汉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师孙荣。
十堰周刊:“课间十分钟”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本质上大家是在关心什么?
孙荣:课间十分钟”话题家长关注居多,但话题引发全社会的讨论,其中不仅有家长的担忧,还有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自身的关注。
第一个层面是大家对校园安全以及权责观的探讨。在校园安全上,学校是主要责任承担方,为了更好地保障学生的安全,无奈选择了“课间圈养”。现存的规章制度尚未清晰划分权责,让原本比较热闹的课间现在变得寂静了。
第二个层面从更深层次思考,其实是对教育本质的讨论。究其根本,教育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常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在课间十分钟都不能保证的大环境下,我们到底能不能培养出来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句话强调了强身健体的重要性。教育本来就是立德树人,我们不可只重视成绩,对孩子完善的人格也该重视起来。
我们在讨论“课间十分钟”,更深意义上是对“我们培养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反思。国家领导人说:“让少年儿童长得壮壮的,练得棒棒的。”我们应该把课间十分钟利用起来,发挥作用,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十堰周刊:您认为“课间圈养”有哪些危害?
孙荣:短期来看,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保障学生的安全。但长远来看,“课间圈养”绝不是好事,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它其实偏离了教育的目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身心向善的一种活动,仅仅只是身体方面的基础的保全,不能够使教育达到向善的目的,一开始就偏离了教育的目标。
第二,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如今高校非常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慢慢演变成社会问题。在2022年的蓝皮书调查中发现,中学生患抑郁症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基础义务教育阶段我们就应该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问题。
在我们小时候,课间十分钟还是很欢乐的。孩子们喜欢一起玩,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会有积极或者消极情感的建构,包括团结友爱的积极情绪或者是受伤委屈等消极情绪。但无论是哪一种,在这个过程中都会产生与外界社会的联结,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去完善自己,去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课间十分钟是完善自我的过程。
“课间圈养”在很大程度上阻断了学生的心灵和外界的接触,所以现在的孩子变得更加沉默了,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久而久之会引发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第三,“课间圈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间十分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情商的提高。“课间圈养”让学生的能力在书本以外没有得到更好的延伸和拓展。
十堰周刊:“消失的课间十分钟”背后是否折射了教师和家长们的焦虑。
孙荣:焦虑是肯定的,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老师和家长都会焦虑,这种焦虑的情绪会有传染性,可能不自觉的影响到孩子。
面对教育,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群体,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把焦虑转化为动力。我们教育学里经常说一句话,如果孩子他长不成一棵大树,他也可以是一棵小草或者是小花。我们应该去接受孩子自然生长的样态,然后积极地做引导。
十堰周刊:在教育减负的背景下,如何减轻老师的压力?
孙荣:我们经常说压力是有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压力事件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反应的过程,人就会感受到压力,所以我们必须搞清楚压力源来自哪里。学生负担减轻的同时要保证教学质量,某种层面上“双减”背景其实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负担。
从老师自身来说提高思想认识,主动承担责任,调节自身心态,保持对教师工作的热情和使命感。学校也要注重老师的身心健康,在大学有专门的心理健康中心,中小学也应该更好的关注教师的心理,比如说定期开展一些心理座谈方面的讲座。学校里面也可以成立一些心理评估机构,让老师定期做心理压力测评。
另外,可以针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方面做一些提升。比如说最近很热门的话题,适当减轻非教学的工作任务量,让教师更好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
十堰周刊:让孩子们在课间休息好,更活泼点,学校与家长应当做出哪些努力?
孙荣:从家长角度来说,应该多一份理解和包容。学校无法为学生无限兜底。其实在课间活动当中,学生之间难免会有磕碰,家长应该去树立正确处理事情的观念。不把责任一味推给老师和学校,家长再多一份理解,学校这边的压力可能也会少一些,这样才是双向奔赴的过程。
从学校角度来看,首先多花一些心思去构建好的课间十分钟的样态。比如开展一些特色课间活动,吸引孩子的兴趣,然后激发他们投入玩耍的欲望。
其次课间十分钟的背后也反映了安全教育的话题。学校可以针对老师和学生,开展自救自护能力培训。学校层面上要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系数,以便更好维护校园秩序。
除却家长和学校,在社会层面,除了政策法规应不断完善以外,在一些校园安全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我认为建立中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在事故的处理当中是非常有必要的,明确权责归属是解决课间十分钟问题颇为重要的一环。
我们现在经常强调要构建三位一体“家、校、社”的联合。除了家长和学校要发挥作用之外,社会层面有非常重要的力量。社区可以跟学校有一些合作,比如说在学校我们可以引入社区的志愿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的安全。
当各方力量形成闭环,强强联合,加之强有力的政策作保障,一定可以把课间十分钟归还给孩子,让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编辑:陈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