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湖北十堰:守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纯调水区,十堰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决扛牢“一库碧水永续北送”职责使命,以“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为目标,全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保调水,守牢水安全
“这样的水,既可以用来养鱼,又可以浇花!”十堰神定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自信地说。为了夯实水质安全基础,筑牢水质安全防线,十堰先后建成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17座,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3座,财政每年拿出4亿资金,用于治污管理运营。
近年来,十堰自筹资金30亿元,全力推进神定河、泗河、犟河、剑河等“五河”流域治理。根据污染物特点,十堰引入先进的膜工艺技术、红菌技术等27项污水处理工艺应用,让各先进治污设施“各显神通”。
一系列综合治理,带来“五河”水质明显改善。神定河水质由劣Ⅴ类提升到目前的Ⅳ类以下、泗河由劣Ⅴ类提升到Ⅲ类,官山河、犟河、剑河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丹江口水库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109项指标有107项达到Ⅰ类,保障了华北7900万人用水安全。
护碧水,保护水环境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十堰通过建立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保护地41个,面积为382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16.2%;划定市域生态红线7721.26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32.72%,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十堰大力开展精准灭荒、退耕还林(还草)、石漠化治理、裸露山体生态修复,重点实施汉江流域造林绿化美化示范工程。累计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70.7万亩、植树造林321.6万亩、退耕还林27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13.49平方千米。
开展生态创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十堰全市创成生态乡镇153个、生态村1638个;全市1578个行政村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绿色机关、绿色家庭创建全面铺开。
十堰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在守井护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共抓大保护、当好守井人”党建引领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以环丹江口库区为重点,辐射汉江流域水源区,共涉及10个县(市、区)78个乡镇(街道)435个村,覆盖总人口64.9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0.3%。
减废水,转型促发展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当地发布十堰市民绿色低碳生活行为规范,广泛宣传节水护水常识,市级评选10名“最美守井人”,招募民间河长100余名,开展“巡河净滩”“我是守井人”等活动,推动守井护水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深化京堰协作,整合用好对口帮扶资源优势。互派干部,搭建交流发展桥梁。抢抓北京对口协作机遇,突出水源保护和乡村振兴两大协作重点,开展京堰干部挂职锻炼,两地8批次互派挂职干部277人,在环境整治、垃圾处理、饮水安全方面开展交流互动、帮扶协作。10年来,北京市累计投入协作资金20.25亿元,扶持项目557个,帮助引进产业合作项目52个。
健全长效机制,推动守井护水取得良好实效。按照“红色引领护水源、全域旅游促发展、‘两山’实践惠民生”的思路,推动示范区大旅游、大健康、大生态融合发展,真正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茅箭区东沟村以泗河流域治理为契机,发展红色乡村游,年接待游客40多万人次,90%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顾才华、朱江)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