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新疆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守艺人”扎堆

时间:2024-05-08 16:26 来源:新疆学习平台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哪里来的骆驼客?吐鲁番来的骆驼客。骆驼跟前驮的啥?花椒胡椒姜皮子……”“五一”假期,在新疆哈密市伊州区回城乡非遗集市上,62岁的居民枣然木·玉努司和丈夫打起手鼓,女婿演奏哈密艾捷克,女儿翩翩起舞,一家人表演的哈密木卡姆《拉骆驼》引得众人纷纷喝彩。

枣然木和女儿、女婿都是哈密木卡姆代表性传承人,她的老伴赛买提·艾力木是纳格拉鼓哈密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像这样一家有好几位非遗传承人的家庭,在回城乡并不是个例。

位于哈密市伊州区近郊、只有8900多人的回城乡,拥有34个非遗项目、194位各级非遗传承人。“我们按照非遗项目分类,给每个传承人建立档案,记录他们的谱系、技艺水平和传承情况。乡里根据大家的不同需求,推荐他们参加相关非遗项目培训,鼓励传承人走出去演出。”回城乡副乡长王雪姣说。

1

在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回城乡的传承人们和当地演员进行哈密木卡姆表演。摄影:王晶晶

非遗集市、非遗工坊、非遗研学馆、哈密刺绣工厂、非遗文创店、非遗直播间……回城乡滋养传承人的非遗场所众多,匠人气息浓厚。作为清代哈密回王府所在地,历史上当地居民大多是能工巧匠,深受中原文化滋润,这里成为周边地区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方。回城乡4张非遗文化名片——农民画、哈密刺绣、哈密木卡姆和葫芦雕刻艺术,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00多年前,第一代哈密回王额贝都拉奉诏晋京陛见。回到哈密后,他特意请来数十名苏绣、京绣绣娘为当地妇女传授刺绣技艺,一代代绣娘就把哈密刺绣传到了今天。”在阿勒屯古街经营刺绣文创店的吐思娜·牙克亚喜欢给顾客讲故事,“用非遗故事感染人,总能爽快成交,还能交朋友。”

如今,回城乡有50名各级哈密刺绣传承人,他们大多师从已故的哈密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阿加汗·赛买提。老人已逝,但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刺绣工坊里,传承人生产的右衽刺绣服装俏销网络。2023年,回城乡与非遗相关的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同比大幅增长。

哈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艾先木汗·肉孜说,近年来,哈密市相继颁布了《哈密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哈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每年下拨资金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传习所。

“哈密作为新疆东大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和西域交流的窗口,奠定了这里非遗传承的良好基础。如今,回城乡的传承人将非遗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传播活跃度高,在全疆具有典型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相关负责人说。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