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陕西武功古城:历史留下的悠悠乡愁

时间:2024-05-16 16:27 来源:武功融媒号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5月11日,漫步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古城,较之旅游旺季,这里少了几分熙攘喧闹,多了几分静谧从容。

武功古城位于武功县城西北部,距今已有2360年的历史,两塬加一川,“三水”绕古城,九街十八巷分布着都城隍庙、报本寺塔、苏武纪念馆等文物旅游景点20多处,方圆五公里,上下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在此汇聚,成就了璀璨文明的人文景观。

5月11日拍摄的武功古城全景(无人机照片)

在古城碾盘街的石碑上,记载着一段趣闻。北宋嘉祐年间,时任凤翔府判官的苏东坡途经此处,因见东街道路泥泞,建议修整。但县官面露难色,直言财力拮据,苏东坡略加思索,提笔代写告示一则:“本县急需旧碾盘一个赏钱十贯。”命人张贴于大街,“逐利者”得知四处收集碾盘争相送往古城,却只领到一个碾盘的赏钱。

讲起碾盘的故事,武功古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一名相关负责人津津乐道:“这则简短的告示暗含着苏东坡的大智慧。”他说,碾盘笨重运回去,商人一算成本,头比身子大,只得留下,于是4950个碾盘形成了长330米、宽7米的街道,当初的一个“美丽误会”成就了一段佳话。

坐落于碾盘街上的都城隍庙始建于北周时期,牌楼、山门殿、献殿、正殿、寝殿等木质架构,造型独特,形成完整的明代建筑群,四角檐柱有明显的侧角和升起,整个装饰均为琉璃构建,镶嵌于檐柱之上的琉璃“二龙戏珠”浮雕,珠球滚动,龙体飞跃,栩栩如生。这里在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武纪念馆是游客来到古城必访的景点。苏武手持旌节迎风而立,长须拂动,一身傲骨令人肃然起敬,左右两边的长廊上安装着36个镜框,铭刻着他的生平事迹,清廉、担当、忠诚、爱国的高尚品格作为苏氏的家风家训被久久传承。

“每逢清明,都有许多来自海内外的苏氏后人来此瞻仰祭拜,祖训不仅影响着苏家后裔,作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武的品格也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古城居民,形成了淳朴重义的民风。”武功古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功县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启动了对文物古迹的保护性修缮,既注重“形”的保护,更在意“神”的传承。

居住在报本寺塔隔壁的张俊杰老人,已年近八旬,对于古城的历史人物和一草一木都甚为熟悉。

“唐太宗生此别宅,为报母恩遂舍宅为寺,建了此塔,1987年重新修缮时,地宫出土金棺、银椁、玉棺、舍利子、豹斑玉筒等国宝级文物100余件,震惊国内外,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说,唐太宗的孝道,至今在古城稷山村、武塔村、绿华村、徐杨村4个村落影响深远。

参天的国槐,干净的院落,仿古的院墙,走在绿华村的街道上,这里体现着古城原生态的鲜活面貌,每家户外都张贴着“与人为善、知书达理、传承孝道、和睦共处”的家风家训。

石磨盘、石臼、木屋……绿华村村民赵平原家中,留存着一间祖上传下的老屋,既展现了古城居民原生态的居住环境,也勾勒出古城居民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图景。

“赵家大院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由先祖赵宣承建,距今170余年,已传承第八代。”房主赵平原介绍,原本的大院分为三进,由大门、门房、南北厢房、二门、二门房,南北各三间厦房构成,保留至今的为二层土木结构楼房。

“我要把这些老物件老房屋老传统传承下去,给后人留下念想。”他说。

中午正值饭点,古城一家卖旗花面的门店内,生意红火,52岁的老板党建军忙前忙后,招呼着食客。

“油要汪、汤要煎、面要稀。”对于端上桌的每一份旗花面,党建军都严格把关。

这家店有着30余年的历史,经过两代人的传承,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味道。

“相传弃是大禹治水的押粮官,妻子叫姜豆花,治水归来身体透支,母亲姜嫄用鸡汤做了一碗汤面,妻子吃后连夸味道好,问名称,姜嫄随口说‘弃花’面。”党建军介绍,后来因为挑起面条像面旗帜,被后人改为旗花面。

在武功古城,类似的老店铺、老行当、老手艺还有很多,它们并没有因为古村落的改造而消失,坐在自家门前唠着家常、不时和游客打着招呼的村民们,以及遍布于街头巷尾的历史古迹,展现着古村落原生态传承的鲜活面貌,勾勒出老住民烟火气十足的生活图景,村民在活态古村落中享受着现代生活。

今年“五一”期间,武功古城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72万人次,很多慕名来此的人体会悠悠乡愁的同时,也从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当中汲取着丰富的养分。(记者李石/文 实习记者何城城/图)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