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鹏城聚智 共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国方案

时间:2024-05-25 17:00 来源:学习强国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学习强国”深圳5月25日电 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在广东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承办。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彭云主持论坛。

该分论坛聚焦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共话活态传承的前景与未来。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作分享 主办方供图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来到论坛现场,看望在座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相关专家、学者。樊锦诗长期从事石窟考古、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她谈道:“我们只有把文物保护好了,才能不断地研究它。我研究不了了,下一辈研究,再下一辈研究……越研究越深。研究的目的就是要一代一代地把故事传下去。”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离不开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接续奋斗。“择一业,终一生。樊先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在她身上体现了对文化的责任、对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文化艺术的期望。”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刘汉俊在论坛上发言时表示。

主旨发言环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围绕华夏族群与中华文明的远古根脉作了主旨演讲,梳理了东亚人类的起源与演化及中华文明形成的脉络与过程。他认为,在旧石器时代,不同人群的互动、迁徙、交流互鉴,是当时人们生存融合发展的主旋律。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远古根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发展,并在后世变得根深叶茂。谈及华夏大地古人类行为,他总结说:“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因陋就简、简约实用,以及对资源低强度的开发,与环境保持和谐,都是我们骨子里的基因。这些基因不断在迁徙中趋利避害、稳中求变,在继承中创新,不断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现场 主办方供图

环境与人的和谐关系也直观体现在城市的形成与变迁中。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双聘教授赵燕菁认为,解读“整体”和“活态”两个词的含义,要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涵盖其中。他将“活着”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喻成像人一样,“从小到大不断变化,虽然每一个细胞和出生时不一样,但是每个细胞的基因是一样的。城市街区也是一样,它的风格、肌理、材料都是可以遗传的”。

距今200万年左右的巫山人和建始人、距今170万年左右的元谋人、距今100万年的郧县人、距今75万年的梅铺人、距今50万年左右的白龙洞人、距今35万年左右的南京猿人、距今5万年的黄龙洞人,距今5万年至1万年的汉阳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现场绘就了一幅长江流域的遗产画卷。长江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考古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延伸了历史轴线,活化了历史场景,增强了历史信度。方勤说:“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弘扬长江文化,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安排、支持资金、推进项目建设,也需要广大考古工作者加强考古学工作和研究阐释工作,进一步丰富长江文化的内涵,更需要广大群众参与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中。”

对于如何在非遗传承中体现人民性这一话题,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在发言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在与自然和历史的漫长互动中创造出来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是靠人一代代从未间断地传承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轨迹,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人民的创造力、文明的延续力。”

论坛上,广东省潮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何晓军分享了“潮州古城保护实践”案例。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和赵燕菁教授一起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进行了圆桌座谈。

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分论坛圆桌座谈 主办方供图

星星之火汇聚磅礴力量。论坛上,与会嘉宾共同探寻历史的脉络,共同聆听文化的回声,共同探讨中华文明绵延永续的未来。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胡友笋在论坛上呼吁更多人关注文化遗产、珍惜文化遗产、热爱文化遗产,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中去,为更好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加油助威、添砖加瓦、增光添彩。(“学习强国”记者李思垣 李广昊)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