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山有一座见证百年沧桑历史的袁家大院 它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时间:2024-09-05 10:34 来源:十堰晚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1725502469726

航拍袁家大院全景,历经百年保存完好。

“位于竹山县楼台乡官坪村的袁家大院,是一座用石料作为主要建材的深宅大院。这座石宅历经百年沧桑,如今依旧在深山屹立。袁氏作为旺族为何在深山建豪宅?袁氏一族从发迹到鼎盛,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揭开历史的云烟,笔者就此一一探寻。

选址深山,利用石料兴建庄园

袁家大院的建筑史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1875年)。袁氏家族自祖上从武昌迁徙至竹山县楼台乡的庵场,几经辗转,到了袁太久这一代,最终选择在毛桐树梁定居。因手头拮据,袁太久只盖了一片草房,当作栖息之地。

毛桐树梁脚下就是堵河(堵河沧浪段称对峙河),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堵河是联结竹山县城与下游郧县(现郧阳区)、均县(现丹江口市)的重要水上通道。袁太久不甘贫穷,看准了商机,率袁氏族人沿对峙河两岸大兴漕运,成就了繁华一时的堵河南码头。袁太久声名大噪,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为袁氏家族兴盛打下了基础。

至袁太久之孙袁平治、袁平旺这一代,袁家依靠传统的油坊、粉坊、槽坊(传统手工酿酒)等生意兴旺发达,成为富甲一方的名门望族。袁平治、袁平旺兄弟开始联合其他族人兴建庄园。在庄园的选址上,袁氏兄弟几经考量,最终将地点定在离对峙河十数里的毛桐树梁上。之所以将庄园建在深山里,袁氏兄弟是为了躲避匪患。

因为毛桐树梁山高路陡,运送砖瓦不便,袁氏兄弟决定就地取材,利用周边山上的石料建造规模宏大的宅院。为了确保房屋质量,袁家兄弟精挑细选木材,最终看中几十里外的挡鱼原木,遂花大量人工将其运转至毛桐树梁。经过近一年紧锣密鼓的施工,别致又不失气派的袁家大院竣工。新落成的袁家大院除雕梁画栋和门窗外,房屋墙体和房顶均采用岩石作为原材料,这在当时鄂西北以茅屋为主的农家中算是豪宅了。

家风良好,袁氏家族在竹山生生不息

1725502491148

古老的天井长满了青苔。

在很长一段时间,袁氏家族与鄂西北的大富豪——居住竹山田家坝(现上庸镇)三盛院的王氏族人有着漕运、榨油等生意往来。巅峰时期的袁氏家族往往被人们和王氏家族相提并论。

沧海桑田,潮涨潮落,曾经盛极一时的三盛院和袁家大院都早已物是人非。与三盛院空无一人不同的是,袁家大院至今还住着以袁观斌、袁观平兄弟为代表的袁太久第四代孙。

除了袁家大院位于大山深处少有人为破坏的因素外,袁氏家族生生不息的主要原因就是保持良好的家风。袁氏先祖根据家族的创业史,把家风定位为“勤劳治家,德义做人,廉洁为官,信义经商”,并写到袁氏家谱中,代代相传。因为乐善好施,袁氏家族长盛不衰,后人中人才辈出。

发生在袁家大院的还有一段红色历史。袁氏族人曾屡屡出手支持革命。其中原因,除了有良好的家风基础外,也与袁氏家族的经商特点和当时的革命形势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袁太久的孙子辈们目睹了近代的诸多苦难,对时局颇为关注。袁氏族人同时经营多种贸易,其中尤以油坊生意为盛,为了方便销售,将油坊选择在离袁家大院好几里地的对峙河岸边,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袁氏先祖因不堪战乱,才从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迁徙到深山老林,但到此地后,他们仍深受土豪劣绅和兵痞官油子的敲诈勒索,由此在袁氏族人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1931年,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沧浪曹家湾(今楼台乡安场村曹家湾)苏维埃乡政府成立,革命之初缺钱少粮,袁平治、袁平旺等人积极响应。

此时正值袁平治年过花甲喜得贵子,他高兴之余卖米甚至卖田,捐钱捐物支持革命。袁家还秘密组织族人和毛桐树梁周边的群众编制草鞋,袁家管食宿,群众负责出工,上山割龙须草,集中到袁家大院编草鞋,编好后由袁家购买。袁家先后捐给红军上千双草鞋,从某种角度来说,袁家大院一时间成为竹房边界红军的“后勤基地”。以袁平治、袁平旺为代表的袁氏族人,在竹房交界的金家沟(今房县姚坪乡金家沟村),还受到了贺龙的亲切接见。

1949年1月10日,房县业已解放,仅一河之隔的竹山地界尚笼罩在国民党的白色统治之下。解放军解放竹山已是箭在弦上,只等最佳战机。为了减少伤亡,解放军找到对峙河当地的开明人士,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关键时刻,袁氏族人为解放军献出了一条解放竹山的良策:堵河自竹山县城至庆口(今房县大木厂镇境内)沿线河滩开阔,国民党反动派看守严密,可以从敌人力量薄弱、河道狭窄的叶滩渡河进入竹山境内。解放军很快采纳这条建议,仅用10日就解放了竹山县城。在渡河战役中,袁氏族人还为渡河部队无偿提供大量船只。袁氏族人既出钱出物又献计献策,直接加快了解放竹山县城的进程。

历经百年,大院依旧展现着当年的风采

袁家大院屹立深山一百余年,至今院内仍住着4户袁家的后代,为竹山县目前尚存规模最大的石屋。其建筑、文化、历史等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

大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由两个完整的四合院、大小共21间房屋组成,占地面积约800余平方米。每个四合院内都有一个天井,周围是堂屋、厢房和门厅。房屋窗棂全是镂空雕花,工艺考究。整个大院主体建筑全部用石块砌筑而成,保存基本完好。袁家大院看似朴拙,却为精心之作,至今在梅雨季节,略高于平地的屋内泥土地平仍无一丝返潮现象,可见其用工用料之考究。

从建筑整体风格来划分,袁家大院与传统的四合院同属一脉。最大的不同是,袁家大院的主体,包括墙体、地面、窗户,全部用石头垒砌。从建筑美学角度看,它古朴苍茫、雄浑粗犷,给人一种浩然的阳刚之美和悠远的沧桑之感。它不但坚固,而且冬暖夏凉,吸引了众多袁氏族人在此居住,高峰时住了五十余人。袁家大院屋内不返潮的秘诀,在于它隐秘的排水系统。位于各个房间之间的天井院,位置低于房屋地面近一尺,成为天然的排水池。更为隐秘的是,各个房间的屋基均是用鹅卵石大小的石料垒就,又各自与天井相连。石料之间的空隙既有滤水、隔潮功能,又有排水功能。各个房间的潮气和渗水通过石料排入天井,又通过天井与外界相通的排水道排出。

改革开放后,由于此地交通不便,袁氏族人要么迁徙至城镇,要么搬到楼台乡马岭村百家坪、一河之隔的房县姚坪乡金家沟等地居住。袁家大院由全盛逐渐走向衰落。如今,袁家大院依旧屹立在在毛桐树梁上,它的一石一瓦,一砖一木,见证着沧桑的历史,也让后人记住了乡愁。(十堰晚报 特约撰稿 袁胜敏 袁智阳 特约摄影贺茂棠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