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防融合话健康 | 防治慢阻肺 让呼吸更顺畅

时间:2024-11-20 13:57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龚亮 通讯员 方金柱)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呼吸健康的慢性疾病,其症状隐匿、病因复杂、治疗漫长,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它,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就可以大大降低患慢阻肺的风险。2024年11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主题是:知道你的肺功能。今天推出《医防融合话健康》第五期:防治慢阻肺,让呼吸更顺畅。由十堰市西苑医院(太和医院西苑院区)老年医学科副主任李先昌,讲解慢阻肺预防和治疗的相关知识。

微信图片_20241120135352

什么是慢阻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就是人们常说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李先昌说,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气流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也可伴有胸闷、喘息等症状。

李先昌介绍,慢阻肺确诊需进行规范的肺功能检查及胸部影像学、血常规等检查。早期识别和干预,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可以减轻症状和降低发病的风险。

慢阻肺的危险因素有哪些?哪些人易患慢阻肺?

“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李先昌说,室内外空气污染、粉尘职业暴露,呼吸道感染等也容易引起慢阻肺。冬春季气候变冷,易诱发慢阻肺。

此外,35岁及以上人群,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高危人群: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儿童期反复的呼吸系统感染者;接触粉尘及有害气体者;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环境中者。

“当高危人群出现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时,需到医疗机构或呼吸专科门诊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筛查,必要时需进行肺功能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李先昌说,肺功能检查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提倡40岁及以上人群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查1次肺功能。

如何预防慢阻肺?

李先昌说,慢阻肺早期症状“不典型”,有一部分人没有症状。肺脏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疾病进展比较隐匿,常不为人察觉。即使出现了咳嗽、咳痰、喘憋等症状,也很容易被误解为生理机能“老化”,或抽烟后的正常反应,并因此漏诊和误诊。

预防慢阻肺,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加大戒烟宣传及科普力度,倡导公众戒烟,同时避免二手烟暴露。二是要做好室内外空气污染防护,提倡厨房通风改造和炉灶改造,雾霾天气要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三是要加强职业防护,改善工作场所劳动条件,减少职业环境中粉尘或者有害气体、重金属颗粒暴露。四是要注意预防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道感染,减轻支气管—肺发育阶段的异常损伤。五是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避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急性加重。

慢阻肺患者如何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目前,慢阻肺还不能治愈,但是,接受正规治疗,做好健康管理,是可以避免发病和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李先昌建议,慢阻肺患者应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自身疾病管理。

一是要学会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简单的呼吸操等呼吸康复技能。

二是要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外出做好呼吸道防护,戒烟,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

三是要正确、规律使用吸入药物,及时向医务人员反馈使用效果、操作方法和不良反应;定期到医疗机构或接受基层医生随访,每年至少做1次肺功能检查。

四是要结合病情需要,在家中配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制氧机或呼吸机,储备急救药品。

五是要学会识别病情的急性加重,当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较既往明显加重时,或者痰量增加、颜色和(或)粘稠度改变等提示可能发生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需尽快到医院就诊。

“呼吸困难不是伴随衰老而来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症状可以被改变,有效的治疗可以让慢阻肺患者感觉更好,生活质量更高。”李先昌说。

编辑:朱君龙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