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10周年,广大受水区人民喝上丹江口水库甘甜清澈的好水,离不开蜿蜒北上的中线工程总干渠。这条气势恢宏的人工河,穿越崇山峻岭,跨过广袤平原,将源源不断的南水送往北方。10年前,十堰广播电视台记者沿着1432公里的总干渠一路北上展开采访;10年后,十堰广播电视台策划开展“汉水九歌相约•‘南水北调通水十周年’回访活动”,我们再走调水路,寻访当年的人和事,看看这一伟大工程给沿线带来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周贤林 吴刚 赵翰祥 朱江)十堰广播电视台全媒体记者采访队近日走进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平顶山,曾被称为“中原煤仓”。如今,因为南水北调,这座传统资源型城市“因水而活”,焕发出勃勃生机。
采访队一行来到平顶山市宝丰县水利局,现任职为该局水利灌区运行事务中心主任的刘朝阳,十年前曾接受过十堰广播电视台记者的采访。在巡渠的现场,记者找到了刘朝阳。
十年前,刘朝阳面对镜头说:“对于丹江口库区来说,为了保证一渠清水向北京,库区人民牺牲了自己的家园。”
十年后,刘朝阳面对记者感慨地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实践,在优化水资源的同时,不仅保障了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同时还复苏了河湖生态环境,在促进水源涵养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补水,让宝丰县的昭平台水库、龙兴寺水库等几大水库的水更为丰沛,在农户看来,这些水源不仅是“及时水”,更是庄稼的“救命水”。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肖旗村村民许国召介绍,以前因缺水,每亩地产量仅300余斤,现在每亩地的产量增至1000余斤,收入有了明显提升。村民贾国奖说,生活用水方面,以前农村打井,水质不好,现在水渠建成后,水质变好了,家里通上了自来水。
比起农业灌溉用水,村民感受更为直接的是生活用水的变化。在平顶山市宝丰县的一户老乡家中,记者品尝到了家乡十堰甘甜可口的丹江水,感受到了南水北调工程给沿线居民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他们能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而感到高兴。
一条条“供水管网”与星罗棋布的乡村饮水工程相连,将丹江口水库甘甜的碧水,引到平顶山的家家户户。
河南省宝丰县银龙水务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卫峰介绍,曾经宝丰县缺水严重,2014年大旱时龙兴寺水库枯竭,后来改用深井水,但地下水质硬度较大,中线工程通水后,宝丰县成为了首个使用中线工程水源的地区,水质好、口感好,烧水也没有水垢。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白庄村村民申待时说,以前这里家家户户打井吃水,井打得比较浅,水质也不好,略有苦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后,水质变了,不用再抽地下水了,水质变好了。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南水北调总干渠由南向北进入平顶山宝丰县,沿西北画了一个半圆,过宝丰,再向北去。南水北调中线宝丰县段全长21.22公里,与境内5条河流交叉而过。以水润城,为宝丰722平方公里的大地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
刘朝阳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宝丰段年分配水量为1230万立方米,全部用于居民日常生活,15万人受益, 十年生态补水近8000万立方米,沿线地下水下降情况得到遏制,水位回升。
南水北调工程,堪称“大国重器”。在平顶山境内的沙河渡槽,则被誉为“世界第一渡槽”,宁志超作为中线控制性工程沙河渡槽管理工作者,不仅保障了供水安全,而且见证了南水北调总干渠周围生态环境的变化。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河南分公司鲁山管理处副处长宁志超对记者说,地方生态环境因为供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多年未见的鸟类重新出现。
2014年7月,平顶山市遭遇了60年一遇的大旱。全市143座水库,98座干涸;49条河流,44条断流。为守住100多万城区群众吃水的“生命线”,一泓清水从220公里外的丹江口水库,朝着平顶山白龟山水库奔涌救急。从“因煤而兴”到“因水而活”, “中原煤仓”平顶山在“南水”的润泽中,根治了“缺水之疼”。
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累计向平顶山市生活供水7.14亿立方米、惠及群众160余万人;同时,又进行生态补水7.04亿立方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白龟山水库。
编辑:李肖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