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穿越秦岭禁地“鳌太线”,失联多日的18岁小伙孙亮,被当地的公益救援队找到,目前没有生命危险。
牙膏当糖吃 树叶当床睡
零下20℃的秦岭“鳌太线”,18岁的孙亮躲在石缝中,不断蹦跳,用冻僵的手反复揉搓胸口,以对抗眼前和耳边出现的幻觉……
这是他失联的第七天,所有电子设备在极寒中失效。食物耗尽后,他靠喝溪水、吃雪来补充水分,把牙膏当糖吃,铺干草、树叶入睡。
由于低估了户外环境的风险,他陷入长达10天的生死迷局。
救援人员生起火堆 失联者闻到烟味后呼救
2月8日,孙亮一早就进入秦岭山脉;2月10日,由于电子设备没电,孙亮在森林中迷了路。随后,他一直沿河水往下游走,中途还滑坠了几次,导致右手骨折,装备也因此丢失了一部分。到了晚上,他就在巨石后避风的地方铺干草休息。
发现孙亮的地点,位于秦岭鳌太线2800米营地下方的1.5公里处。救援人员表示,当时搜救队在集合地做好安全措施后生了一堆火,“因为火升起来有烟,如果失联者闻到烟味的话,会进行呼救。”
火升起来后,孙亮闻到了烟味开始呼喊求救。2月17日11点14分,救援人员成功将其找到。被救后,孙亮被安置在山上的观测站,休整完毕之后第二天才下山。
△被找到的失联人员。图源:红星新闻
失联者获救后称 不知“鳌太线”禁止穿越
在出发前,孙亮并不知道“鳌太线”禁止穿越,只知道这条线路非常有名,想走一下证明自己,没有预估到足够的风险,因此发生意外。
孙亮表示,自己接触徒步一年多,大部分户外经验都是通过短视频学来的,此前曾爬过3座国内的雪山还有一些景区山峰,因此想向更高难度发起挑战。
“鳌太线”,是纵贯秦岭两个主峰鳌山与太白山拔仙台之间的一条主脉线路。直线距离40余公里,实际距离超过170公里。
△冬日“鳌太线”
此前,相关部门已多次发布公告,全面禁止“鳌太穿越”活动,违反者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处罚。
春季来临 随着天气回暖,不少人开始计划,徒步、登山等户外活动。可山野地形复杂,自然环境和气候多变。一些登山爱好者装备不足,风险意识薄弱,极易发生事故。
登山“两不要” 这些装备不能少
北京门头沟区消防救援支队斋堂消防救援站站长张爽表示,“首先要做到不攀爬野山,选择正规景区和路线;其次,千万不要一个人登山,应跟随具有户外经验的专业向导一同出行。”
这至关重要的两点,前文中的孙亮都没做到。
在做到“两不要”之后,登山还要注意些什么?
合理规划路线和时间
登山前要计划好登山路线,提前查看当地天气状况、山区路况,避免在极端天气出行,并把行程告知亲朋好友。
不能小看口哨和手电
要随身携带口哨、手电等应急装备,以及应急食品和必要的急救药品等。
山岳救援常发生在夜间,能见度低,光亮和哨声能让救援人员尽快发现被困者并锁定其位置。
不随意改变既定路线
登山时不要主动涉险,过于自信往往是误入险境的源头;遇岔路不要贸然前行,应及时原路返回,务必在天黑前下撤;不要贪恋眼前美景,不要有“来都来了”“今天不登顶就是遗憾”的想法。
登山时迷路被困 如何自救?
如遇危险,要保持冷静,减少体力消耗,及时拨打报警电话或发出求救信号,原地等待救援,千万不要心存侥幸,盲目尝试其他路径。
设法发出求救信号
SOS信号
SOS是国际通用的紧急求救信号,在莫尔斯电码中用三点三横三点来表示。
夜间可用手电发出三短三长三短的灯光求助,用手掌或布遮挡光源来控制灯光。
反光信号
白天可用镜面反射来替代灯光,发出求救信号。如手边没镜子,可用罐头盒盖、玻璃等替代。
持续的反射将规律性地产生一条长线和一个圆点,这是代码的一种。即使你不懂代码,随意反照,也可引人注目。
旗语信号
将一面旗子或一块色泽鲜艳的布料系在木棒上,持棒做“8”字形运动。
积极寻找水源
前文中的孙亮在迷路时,靠喝溪水、吃雪等方式获取水源,维持着生命体征。若山上无雪,该如何寻找水源?
山谷底部、绿色植被下、草食性动物足迹频繁处很可能有水。在树木嫩叶上套上塑料袋,植物蒸腾作用也会在塑料袋内产生凝结水。
搭建临时庇护所
可因地制宜或利用折断的树枝、树干、石块等搭建临时庇护所,以应对恶劣天气或野兽袭击。
户外运动绝非盲目冒险。寻求刺激登山、徒步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小小山峰,轻松拿捏”的心态,不可取。登顶不是终点,安全回家才是。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