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朝梅怕叔父走失,干农活时也带着老人。
3月24日清晨6点半,郧阳区胡家营镇陈庄村村民黄朝梅准时起床开始忙碌:为90岁残疾老人倒尿壶、做早餐、送孙女上学。黄朝梅照料的老人,是前夫的叔父。自1985年嫁入夫家起,她历经丧夫、改嫁,却始终将无儿无女的老人带在身边。40年光阴流转,她用最朴素的善念,在大山深处写下超越血缘的人间大爱。
秦楚网讯(十堰晚报)文/记者 冰客 图/记者 潘世新
黄朝梅和前夫的残疾叔父
苦难抉择 农妇扛起五口之家
1966年冬,黄朝梅出生在郧阳区胡家营镇焦园村,谁曾想这个识字不多的女子,未来将用40年光阴书写超越血缘的人间大爱。
1985年,黄朝梅经人介绍嫁到同村陈守兵家。嫁入时家里除了丈夫陈守兵,还有因摔断腿落下残疾的50岁叔父陈智新。彼时公公婆婆已逝,叔父无儿无女,从那一天起,她把叔父当父亲侍奉,衣服脏了给他洗,饭做好了喊他吃。
婚后十年间,三个孩子相继出生,丈夫外出打工后,她独自扛起了家庭重担。
命运在1995年骤然转折。外出务工的丈夫陈守兵不幸意外去世,留给黄朝梅的分别是8岁、4岁、2岁的三个孩子,和年过六旬的残疾叔父。
邻里和好心人考虑到黄朝梅的生活压力,劝她“甩掉累赘”改嫁,她却把条件咬得死紧:“要娶我就得带上叔父和娃。”这个近乎“荒唐”的要求,吓退了十里八乡的说亲者。
转机出现在1997年初春。同镇陈庄村的詹成林比黄朝梅小一岁,看中了黄朝梅的勤劳朴实和心地善良,愿意和她一起照顾孩子和叔父,共同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
就这样,黄朝梅带着叔父陈智新和3个孩子改嫁到詹成林家。黄朝梅和丈夫勤俭持家,担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担。
几十年来,黄朝梅没有半句怨言,每天不仅给叔父做合口的饭菜,端到老人的手里,还伺候他洗脸洗脚,将老人收拾得干干净净。
陈智新看在眼里,感激在心,有时也帮忙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以减轻他们的负担。
黄朝梅包揽了家务活。
生死守护20天 唤醒昏迷老人
2009年,随着黄朝梅和詹成林的小孩出生,生活的担子更重了,但是夫妻二人仍悉心照料着陈智新的生活起居。陈智新遇到头疼脑热,黄朝梅就带他到镇卫生院就医,每年过年为其添置新衣,逢年过节还为他改善生活。
遇到天阴或下雨,陈智新的腿都会疼痛,黄朝梅时常为其揉腿捶背。陈智新有喝酒的习惯,黄朝梅每年冬天都为他酿制苞谷酒。
按理说,黄朝梅夫妇可以将无儿无女的陈智新送到福利院养老,但他们仍让他住在家中尽心服侍。
2023年6月的一天上午,黄朝梅和丈夫在房后的地里摘豆子,闲不住的陈智新拄着拐杖跟着他们一起去帮忙。中午回家后,黄朝梅去厨房做饭,便让陈智新先到房间里休息,待饭熟了叫他。
谁知,黄朝梅去喊陈智新吃饭时,陈智新躺在床上昏迷不醒,黄朝梅反复呼唤都未得到回应,急忙喊来乡邻们帮忙。乡邻们一看情况不妙,认为人已去世,就开始料理后事。这时,黄朝梅突然听到陈智新“哼”了一声,她连忙说:“人还活着,赶紧送卫生院。”大家请来车辆,将陈智新抬上车迅速送往胡家营镇卫生院。因病情严重,医生诊断后,让他们迅速将病人转往市里大医院。送到大医院后,医生诊断后下了病危通知书,陈智新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在重症监护室,经过3天抢救,陈智新的病情仍没有好转,医生无奈地让家属准备后事。
黄朝梅只好将陈智新接回家中精心照护,每天给他喂牛奶、葡萄糖、鸡蛋羹、鸡汤等流食,期待能有奇迹出现。
一周后,她突然发现陈智新身子稍有动弹,时而发出哼叫声,但仍没有意识。黄朝梅认为有救,更加悉心喂食。
昏迷20天后,奇迹发生了,陈智新终于苏醒过来,并且可以慢慢起床下地拄着拐杖行走。
黄朝梅在菜园里采摘蔬菜。
大爱传承 孝心善行浸润乡邻
大病一场的陈智新患上老年痴呆症,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经常拄着拐杖外出。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詹成林已外出打工。丈夫不在家,黄朝梅夜间还要不时去房间看看叔父是否安然入睡。
有一天凌晨3点多,黄朝梅醒来去看陈智新是否入睡,却发现陈智新不见了。黄朝梅出门寻找时,见大门敞开,夜色中并无陈智新的踪影,只好求助乡邻。最终,大家在几里外的一间老房子旁,发现陈智新一个人呆坐在那里。
从此,黄朝梅对陈智新更加上心。天气晴好时,黄朝梅带着他出来晒太阳,揉腿捶背。黄朝梅在菜园种菜时,就让叔父坐在一旁,像照看孩子一样无微不至。
在黄朝梅的言传身教下,孩子们对老人十分孝敬。她和詹成林的儿子,现在郧阳区一中读高中,每次回家都要先看看叔爷的身体状况。黄朝梅和前夫的两个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后,也都会去看看叔爷。
如今,90岁高龄的陈智新在黄朝梅的照护下面色红润,时常拄着拐杖蹒跚行走,欣赏路边的花草,看门前潺潺流动的小溪。
“黄朝梅勤劳朴实、尊老爱幼,是全村人学习的典范。”陈庄村党支部书记金建中感慨地说。
2019年,黄朝梅被评为村里的“好媳妇”。同年,黄朝梅获得“十堰好人”殊荣。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