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夜话 | 古稀老人的“生命突围”:太和医院微创技术破解高龄抗凝治疗难题

时间:2025-03-26 19:55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十堰广播电台晚间节目《太和夜话》,我是主持人张昊。当老龄化社会遇见医学微创革命,会碰撞出怎样的生命奇迹?作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十堰市太和医院,近日在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与介入中心的通力合作下,成功为一名73岁的古稀老人实施了脑膜中动脉栓塞术,这一微创技术的突破,不仅为高龄抗凝治疗难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也标志着太和医院在医疗技术上的又一次飞跃。

2月的十堰,乍暖还寒,冷风依旧刺骨。73岁的李奶奶(化姓)被间断性头晕困扰得寝食难安,家人心急如焚,迅速将她送往了太和医院神经创伤、功能神经科门诊。经过一系列详尽的检查,结果令人揪心:李奶奶不仅脑血管多发狭窄,还患有创伤性慢性硬膜下血肿。这一诊断如同晴天霹雳,让一家人都懵了!

面对李奶奶的复杂病情,太和医院的医生们陷入了治疗方案的抉择困境。传统手术治疗存在抗凝禁忌,而停用抗凝药物期间,李奶奶随时可能面临急性卒中等致命风险。在这个关键时刻,医院决定召开多学科汇诊,集思广益,为李奶奶寻找最佳治疗方案。

在会诊中,脑膜中动脉栓塞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微创介入治疗手段脱颖而出。这项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无抗凝治疗禁忌等优点,适用于高龄需要抗凝治疗且不能耐受全身麻醉的患者。经过充分讨论和评估,医生们最终为李奶奶定下了手术方案—脑膜中动脉栓塞术。

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副主任张涛与介入中心杜恩辅专家团队开启了紧张的筹备工作。他们反复研究李奶奶的病例,深入分析病情,仔细评估可能出现的手术风险。

手术当天,李奶奶躺在手术台上,心里满是恐惧和不安。她紧紧握着家人的手,眼神中透露出对生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担忧。而在手术台边,杜恩辅和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主治医师周一等人正全神贯注地准备着手术。

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引导下,杜恩辅和周一等医生们的眼神坚定而专注。他们双手沉稳地操作着微导管,凭借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精准地将微导管送至脑膜中动脉。随着微导管的顺利送达,病变部位的血管被成功栓塞。整个手术过程历时1小时,李奶奶的生命体征始终保持平稳。这场与死神的较量,太和医院的医生们赢得漂亮!

术后,李奶奶的情况逐渐好转。她的头晕症状显著缓解,面色与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眼神里重新焕发出了光彩。家人看到这一幕,激动得热泪盈眶,泣不成声:“谢谢您们,给了我妈妈第二次生命!”

近年来,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种手术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微创血管内治疗方法,在国内外多家大型医院得到广泛应用。

太和医院神经创伤、功能神经及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诊疗中心主任王辉表示,通过这次手术,他们深刻感受到了微创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巨大潜力。“该技术突破三大医学壁垒:高龄麻醉耐受、抗凝治疗冲突、术后血肿复发。据统计,十堰地区60岁以上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存在抗凝治疗需求。”

此刻,太和医院介入中心的无影灯依然明亮。这项获得国内外相关权威机构认证的微创疗法,正为鄂西北千万老龄人口筑起生命防线。太和医院的医学温度,正在毫米之间的执着坚守里绽放。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期待下期《太和夜话》,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节目编辑:雷勇 龚艳琳  通讯员:李毓霞  播音:张昊)

编辑:思渺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