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蒋巍 通讯员 陈纪伟)4月2日上午,由十堰市红十字会、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国药东风总医院联合主办的“生命·希望——2025年十堰市人体器官(遗体)捐献缅怀纪念暨宣传动员活动”在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文化室庄严举行。在清明节来临之际,捐献者家属、志愿者及社会各界代表共同缅怀无私奉献的器官与遗体捐献者,传递生命接力的崇高精神。
在湖北医药学院基础医学院遗体捐献文化室,墙壁上悬挂着从历年以来的遗体器官捐献者的个人简介。全体人员面向捐献者纪念墙深深鞠躬,默哀悼念那些在生命终点,选择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光荣谢幕的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并向纪念墙敬献鲜花,表达对捐献者崇高的敬意和无尽的追思。
部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家属也参加了缅怀活动,张武作为代表在现场进行了发言。他在回忆父亲2020年签下遗体捐赠协议时,这样说道,“父亲躺在病床上,虚弱却坚定告诉我们:‘我这辈子经手的零件,都要百分百合格,最后这个零件也要物尽其用。’”
2020年,79岁的张甫成老人临终前立下遗嘱,捐献遗体用于医学事业。子女们眼含泪水帮助父亲完成遗愿。张武告诉记者,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照亮过他人”。一开始作为子女很不理解,后来在翻越查找相关的报道和资料后,慢慢理解父亲的想法。
“2024年参观湖北医药学院时,看到父亲遗体编号旁,放着一本学生留言册,有位同学这样写道:感谢老师特殊的质量课,您变形的腰椎标本,让我们理解了产业工人的职业损伤”。张武说,那一刻,他突然明白,父亲从未离开,他只是从车桥厂的质量班长,变成了医学生们的“大体老师”。
活动现场,市红十字会为最新登记捐献遗体的志愿者颁发证书。67岁的王利民介绍,他和老伴都加入志愿者行列。从小因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残疾的王利民,心里一直有一个解不开的心结,到底是什么病因,导致他们一生都无法治愈。“所以我就产生了一种想法,去世后就把遗体捐给医学院,让他们来研究这个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后杜绝这种病。而且我们跟孩子也沟通了,他说你们大人的意愿,你们尽量去完成,孩子也很开明。”活动现场,喜欢音乐的王利民还用电子管演奏了一曲《清明时节雨纷纷》,以此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
近几年来,我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成效显著。截至3月底 ,全市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人数累计15724人,实现器官捐献224例,遗体捐献81例,角膜捐献20例,捐献器官651个,使一批重症患者重获新生,一批角膜症患者重见光明。这些数字背后,是捐献者家庭的无私大爱,是移植团队的辛勤付出,更是全社会文明进步的生动写照。
编辑:李亚光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