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为梦而生志愿队开展暑期实践活动

时间:2025-07-04 11:15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张云淇 金兴怡)“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群体锚定的精神坐标,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力量塑造的性格底色。于国家民族而言,青年勇挑千钧重担,敢破万难险阻,国家才有蓬勃朝气。对于个人成长而言,“宝剑锋从磨砺出”,唯有在风雨中淬炼,方能百炼成钢。

2025年6月30日,来自湖北医药学院蒲公英为梦而生志愿服务队的十五位青年志愿者,来到竹山县西河村用实践践行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句庄重誓言,化作扎根乡土的坚守。

图片2(2)_副本

蒲公英的远行:爱与根的双向奔赴

“蒲公英飞的再远,根仍系故土。”当问起为什么要来到这里投身志愿时,队长熊翔说道:“我本就是十堰的孩子,能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一直就是我的心愿。”在开班仪式上,他轻声的对眼前的小朋友说:“我儿时和你们大家一样,缺少父母的陪伴,很多事没有人教,那是我多渴望有一位老师能耐心的带我们走过懵懂,现在我想把这份被照亮的温暖,传递给西河村的孩子。”在托管所的教室里,他俯身对孩子轻声诉说的模样,恰如蒲公英种子乘风启程--远行不是离散的告别,而是爱与希望的接力传递。

图片2_副本

时代的摆渡人:架起双向生长的桥

“时代的洪流浩浩荡荡,我们愿当好时代和乡土间的摆渡人。”蒲公英为梦而生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坚定的说道。在还未前往西河村时,队员就在群里面炸开了锅,“要不要带毛笔,我可以手把手教小朋友书法”,一位队员说道,“还可以带点中草药,这是我们湖医的特色,我们可以给小朋友介绍一下。”另一名队员说道。“我们还可以教小朋友一些手工,做点小实验……”更多的想法不断涌现,群内洋溢着热烈的讨论氛围,队员们畅所欲言,只为将知识与关怀更好地带到那片乡土。城市的光引向山野,泥土的馨香也飘进霓虹,二年级朱云舒拉着摄影部队员李慧敏的手说着:“大姐姐,这里叫白鹭源,有很多城里看不到的白鹭哦。”“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儿时诵读的诗句,在此刻有了鲜活的注脚。原来青春的使命从来不是单向的“下沉”,而是让山野的光与城市的灯在彼此的眼底亮起。

图片3_副本

图片4_副本

蒲公英的七日:播撒·萌发·联结

“老师你看我写的人字”,教室里墨香浮动,大学生志愿者们耐心的讲解毛笔执笔书法,手把手指导孩子们一横一竖认真书写。笔尖在宣纸上舒展,专注的神情洋溢着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有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小火山会喷发?”实验课上,饶凯丽老师正在问小朋友实验原理,随着一颗小小的泡腾片放下,“哇!”眼前的可乐就像是火山喷发一样喷射出来。“老师,我想折小螃蟹。”“好啊,那我教你们”折纸课上,王曾微老师和岑婧琪老师细心教导,一折一展,不一会儿,一张张白纸就像变魔术一样变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蒲公英的七日,短暂如风,却将梦与希望的印记,深深嵌入这片土地,和彼此的生命里。

图片5_副本

“小学篱笆旁的蒲公英,是记忆里有味道的风景,午睡操场传来蝉的声音,多少年后也还是很好听……”不知是谁轻轻哼起,歌声在队伍里低回,这七日的点点滴滴,已如那篱笆旁的蒲公英,成为彼此生命里“有味道的风景”。离别不是终点,而是蒲公英种子新的启程。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誓言,在西河村的泥土与汗水中,淬炼得无比清晰而炽热。随风起,看那飞舞的蒲公英,是洁白的承诺再度兑现。

编辑:胡天

推荐阅读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