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干部素质提升年丨轮值,锻出乡村振兴生力军——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轮值书记”工作制度见闻

时间:2025-07-24 19:56 来源:荆门发布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近年来,荆门市东宝区牌楼镇创新推行“轮值书记”制度,通过“四个一”机制淬炼村干部能力,实现从“躺平班子”到“人人多面手”的华丽转身,为乡村治理注入澎湃新动能。

7月7日傍晚,一辆满载着精品梨的货车从东宝区牌楼镇龙岗村缓缓驶出,两天后,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鲜梨就能送到广东客户手中。

这些曾经需要村民挎着篮子走街串巷叫卖的鲜梨,如今经过统一选果、精致包装后远销外省,不仅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村集体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现在啊,愁种不愁卖。”龙岗村村民的话语里满是藏不住的喜悦,道出了他们眼中龙岗村的变化。

从提篮叫卖的传统经营,到订单式外销的现代模式;从软弱涣散的“躺平班子”,到人人争先的“多面手”战队——这场发生在龙岗村的精彩蜕变,正是牌楼镇近年来推行“轮值书记”工作制度结出的丰硕成果。

破冰试水 唤醒活力

村干部能力断层、队伍活力不足,是近年来不少地方面临的共性难题。牌楼镇的村干部也曾存在类似问题。

“我们发现有些年轻干部能力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工作统筹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跟不上。”牌楼镇党委书记董奎介绍。

如何让村干部特别是年轻村干部的能力快速提升?有着4名年轻干部的牌楼镇城山村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村,给村干部提供舞台、压上担子,让他们甩开膀子干。

在镇党委的指导下,2023年1月起,城山村开始试行村干部轮流“当家”,每人轮流担任“轮值书记”,任职时间一个月。

“前年‘五一’假期,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城山村村委会委员潘丹丹回忆起来,至今记忆犹新。

2023年4月30日,经过简单的交接仪式,35岁的潘丹丹走马上任5月“轮值书记”。5月1日上午,她接到镇里通知,为缓解当地旱情,5月3日将开始放水,要立刻统计全村各户需水量,收齐水费并上交。

潘丹丹一下子就懵了,按原来的分工,她只需要负责包联的8组,可现在她是“当家”书记,统计收水费就是她的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电话一个个打出去,好多村干部、组长都不在家。明确各组任务、确定临时统计人员,一天里,潘丹丹打出了200多通电话。

在家、不在家的村民都需要沟通,不到2天的时间,不少临时统计员出现了畏难情绪。“不能一开始就掉链子,春灌是大事,我是书记,这就是我的事。”没有退路的潘丹丹只好硬着头皮上。与大家面对面沟通、跟着小组长到对放水量心存疑虑的村民家做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在5月2日中午12点半之前,潘丹丹将25万立方米灌溉用水的1.1万元水费交到了镇里,确保村里的农田能及时喝上“救命水”。

“经过这件事,我学到很多与村民打交道的技巧,但更重要的是,我不再拘泥于本职本业,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全村。”潘丹丹感慨万千。

“轮值书记”制度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效果十分明显,城山村的年轻干部都有了看得见的进步。

“现在我就站在他们身后,把舞台给他们,让他们放手去干,遇到问题,就开会讨论,把事情彻底解决。”城山村党支部书记杨涛说。

如今,城山村已悄然发生了巨变:村干部从开会不发言到主动参与决策担当责任,从软弱涣散到比学赶超干劲十足;从书记一人热心到大家共同参与建设,从万事事不关己到主动参与村庄管理。积分制管理、村庄建设等工作推进得有声有色,村集体经济发展得有质有量,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14万元,其中潘丹丹领办的村富公司去年营收12万元。

牌楼镇党委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好“苗头”,对“轮值书记”制度进行了深入总结、提炼。2024年,牌楼镇在全镇范围内推广“轮值书记”制度,制订了全镇“轮值书记”工作方案。

机制创新 筑牢根基

如何让“轮值书记”制度行之有效?董奎介绍,“轮值书记”方案明确了轮值方式、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由镇一级做好指导、帮带、总结、考核,并建立了“四个一”机制确保轮值工作顺利推进。

一张清单明任务,月初各村召开村“两委”会,制定当月“轮值书记”工作清单,明确工作目标、完成时限等,并向群众公示;

一套配置亮身份,为“轮值书记”配备了“一个党徽、一个座牌、一个工作证、一个对讲机”等设备,并提醒群众来访办事第一时间找当月“轮值书记”;

一支队伍强帮带,建立镇“传帮带”队伍,明确由镇班子成员结对指导包联村“轮值书记”,帮助他们理清工作思路;

一场述职促落实,每完成一个轮值周期,村党支部组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通过“轮值书记”述职、党员群众评议、轮值积分公示,倒逼“轮值书记”把工作落到实处。

制度立起来了,村干部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也被点燃了。

7月7日早上7点不到,龙岗村后备干部左锦容、周小燕就来到3组村民罗顺喜的果园,刚摘下来的果子已经堆成了小山。

话不多说,折纸盒、装箱、打包……她们干得热火朝天。下午4点,当天采摘的梨子全部包装完,第二天这些鲜梨就能送到广州客户的手上。

“以前我都是早上三四点起来摘梨子,拖到荆门城区去叫卖,像新安里、果园路、向东桥……都卖过,就是价格不稳定,人辛苦。”罗顺喜说,今年就不用沿街叫卖了。

龙岗村有30多年果树种植历史,全村有梨树种植基地360亩,每年可产梨36万公斤。

虽然梨的产量不低,可龙岗梨的名头并不响亮。产业不强、集体收入为零成了龙岗村面临的困境。

推行“轮值书记”制度以后,年轻干部一下子“活”了起来。

“我们可以统一包装。”“注册品牌,把我们的梨子推出去。”“卖出去,让在外的游子尝尝家乡的味道。”……在村干部会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最后经过商议,决定成立荆门市杨展园艺有限公司,并注册了品牌。

随后年轻干部们主动请缨,跟着镇里招商专班去广州、深圳等地找客户,开启订单种植模式。

“村民们只需按照订单要求采摘梨子,由村里统一进行包装、销售,这样村民就不愁卖,集体还有收入,品牌也推出去了。” 龙岗村党支部书记杨泽磊说,仅这一项,村集体收入就能增加10万元,摘掉零收入的“帽子”。

龙岗村的变化正是“四个一” 机制扎实落地的缩影,不仅让“轮值书记”有方向、有身份、有指导、有监督,还激活了村干部队伍的内生动力,更让像龙岗村这样的村庄在年轻干部的大胆探索中找准了发展路径,从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到壮大村集体经济,“轮值书记”制度在实践中不断焕发生机,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有力抓手。

淬火成钢 实干兴村

旱情,曾让牌楼镇泗水桥村5组村民王玉兴一度想放弃种田。可今年村干部的主动作为,让王玉兴不再为水发愁。

泗水桥村是水系灌溉的末端,长久以来主要依赖矮山水库的水源灌溉,但这座水库的蓄水量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常年处于不稳定状态,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去年以来降水量明显偏少,我想村里今年可能会面临缺水的问题。所以,当担任‘轮值书记’时,脑子里就琢磨着怎么弄水。”今年2月,接过轮值担子的泗水桥村“两委”委员、会计李亚云说。

坐在屋里想,不如实地看。只要有时间,他就在村里看,一套方案逐渐在脑海里成型:从泗水桥村附近的邓垱河铺设一条长达1000米的管线,延伸到矮山水库,同时配套建设一座泵站。

这样一来,只要邓垱河里有水,就能通过泵站及时将水抽送到矮山水库进行蓄存,为农田灌溉储备充足的水源。

方案一经敲定,村干部们立刻行动起来,仅用了短短两周时间,这个关乎村民切身利益的小型水利项目就顺利完工了。项目投入使用后,解决了村里5组、6组1000多亩农田生产用水需求。

“以前一遇旱年就为水发愁,为了一点灌溉水恨不得全村人都去‘看水’,有时候打个零工,还担心田里的水,两头都放不下心。”种了20亩田的王玉兴说起过去的“用水难”,感慨不已。

今年,多亏了村里新建的这个小型水利项目,4月初他顺利下秧,5月初又及时抽水整好了田,各项农事安排得井井有条,再也不用为用水犯愁了。

在实实在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村干部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在同步提升。

“以前干工作,我只盯着自己会计岗位的那点事,但担任‘轮值书记’后,我慢慢学会了站在村党支部书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着统筹全局、兼顾各方,考虑事情也比以前周全多了!”李亚云回想这段轮值经历,深有感触地说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轮值书记”这一机制,让村干部们逐渐养成了未雨绸缪的工作习惯,不再局限于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能主动把村里的发展规划与镇里的整体工作部署衔接起来,提前谋划、主动作为。

“前两天镇里召开工作会议时,泗水桥村的年轻干部们积极发言,提出了从辰龙花卉旁的泵站引水入村的建议,这与我们镇里正在酝酿的规划不谋而合。”董奎介绍,镇里计划在牌楼镇来龙村辰龙花卉旁新建一座泵站和一座水库,将寨子坡水库的水引入泗水桥村,年轻干部们的建议,恰好为这一规划的加速落地起到了推动作用。

“‘轮值书记’制度推广实施一年多来,我们全镇10个村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干部,目前已经有24名年轻干部能够独当一面,成长为开口能清晰表达、提笔能精准书写、遇到问题能妥善解决、深入田间能踏实劳作的‘多面手’,还有31名年长的干部,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毫无保留地向年轻干部传授经验、分享心得,为他们树立了好榜样、作出了好示范。”董奎表示,如今全镇各村的产业发展都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干部队伍建设充满活力,村干部们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正在持续增强,为牌楼镇的乡村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记者 彭文洁 陈治军 周小丹 通讯员 汪嫒嫒)

编辑:陈琦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