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月4日在美×口腔做了取模,预约6月5日戴牙,5日当天联系不上工作人员,来到门店发现已经关门了,可我还有3颗种植牙的二期手术没做。”
来自广东的刘先生近日在深圳市南山区美×口腔完成了种植牙取模,满心期待一段时间后戴上新牙。然而到了约定之日,迎接他的却是紧锁的大门和无人接听的电话。据公开报道,与他一样等着在美×口腔完成后续治疗的还有900多名患者,其中甚至有人被拔光了满口牙齿,牙模已做好,却等来该口腔诊所“消失”的消息。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今年以来,多地出现口腔诊所突然关门、“跑路”的情况,其中不乏知名连锁品牌、地方大型口腔机构,大量患者表示维权困难重重。
受访专家指出,口腔机构的“跑路”绝非简单的消费纠纷,尤其是像种植牙、拔牙这种不可逆的医疗操作,不仅使患者预缴的费用无法保障,更关乎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
诊所闭店转诊受阻
记者了解到,美×口腔关门后,像刘先生这种正在治疗周期的患者被通知去诊所所在社区登记,社区工作人员建了一个消息通知群,不定期在群里发布协助转诊等相关信息。目前该群已满员。
方女士是群里的一名患者,提起在美×口腔花费近2万元的种植牙经历,她既愤怒又无助:“本来说4个月就能做好,结果到现在口腔里只有5颗螺丝钉种植体,上个月还掉了一颗。”
她告诉记者,自己去年10月份交了治疗费用,机构“跑路”时仅完成螺丝钉种植体植入,后续安装基台、取模、戴冠等关键步骤全部中断,现在她不敢轻易相信其他诊所,计划忍痛回老家医院寻求治疗。
群里另外一名患者郝女士花费1.6万元做正畸,5月份复诊时诊所还都是排队的人,6月初再去已是人去楼空。她回想起之前一次就诊时听说诊所“停水了”,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拖欠物业费。”
记者检索发现,美×口腔背后的股东——广州春×口腔医疗管理集团,名下多家关联口腔机构暴雷后突然“跑路”。其投资的9家企业中,两家注销,七家存续,其中四家已被列为被执行人,美×口腔赫然在列。
闭店后,美×口腔贴出通知,称患者可转诊至“小×口腔”。然而,多名患者向记者反映,小×口腔要求额外交费才能继续治疗,理由包括“材料成本”等。
质疑声在患者群中此起彼伏。无奈之下,群里已有大量患者选择自费转诊他处,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这些患者额外支付的费用总额已近60万元。
“没牙齿吃饭,身体实在扛不住,只能先在别家治疗了。”群内一位患者说。
记者注意到,承载着焦虑与希望的上述消息通知群,因讨论激烈等原因已被平台封禁过8次,尽管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强调“禁止聊天,仅发通知”,但连续几天群消息都显示“999+”。
多地出现跑路现象
美×口腔突然闭店并非孤例。记者梳理公开资料发现,今年以来,从海南海口的乐××口腔到四川成都的欢×口腔,再到北京的福××口腔……多地发生口腔诊所“跑路”事件,不但卷走了患者动辄数万元的血汗钱,更在他们口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口和悬而未决的健康危机。
在北京昌平天通苑,一家口腔诊所的招牌已被拆除。有患者向记者反映,自己在该诊所看牙花了数万元,可前不久诊所突然关门,电话联系不上,维权举步维艰。
近日,记者来到这家诊所发现,其大门紧锁,玻璃门上贴着招租电话。透过玻璃记者看到,店内沙发、问诊台、饮水机等设施还在,店内物品放置较为整齐。门内的安静冷清与门外商业街的熙熙攘攘形成强烈反差。
旁边商铺的老板告诉记者,这家店已关门一个多月,其间不断有不知情的患者前来就诊和维权的受害者上门讨说法。“一对老夫妻在这里花了7万多元种牙,牙还没看好,店就没了。”
还有知情人士透露:“这家店的前身也是一家‘跑路’的口腔诊所,现在的老板接手时,承诺免费给‘老患者’继续治疗。结果治到一半开始收费,开了半年多,也跑了。”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有一种“跑路”的形式,就是倒闭或者“跑路”诊所的利益关联方以新诊所的名义接盘,对外声称接手上一家诊所的全部患者,为患者进行后续治疗,并在后续治疗过程中以各种名义向患者收取费用。
广州穗×口腔门诊部于2025年5月停诊,以对医疗场地进行优化改造、更新设备功能为由,将全部患者暂时转到广州好××口腔医院。
可不到一个月时间,好××口腔发出通知,声称将患者转诊至广州中×联合口腔医院。有患者称之前在穗×口腔交了正畸的费用,现在被分配到中×口腔还需要缴费8000元才能继续正畸。
“我去年11月在穗×口腔交了近2万元费用用作正畸治疗,前段时间去中×口腔复诊,他们说并不是免费接收,还要重新检查给出新方案。”患者陈女士告诉记者。
“我是从穗×口腔转过去种牙,需要再交费,还让我签牙体种植由穗×口腔负责、他们医院不负责的协议,不签的话就不给后续治疗。”患者明女士气愤地说道。
医疗中断隐患重重
口腔诊所的“跑路”,远非普通的消费纠纷。
专注医疗领域的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邵颖芳指出,口腔诊所突然闭店、“跑路”,不仅给患者造成财产损失,更给其身体健康带来不可逆的伤害。患者延误治疗可能会出现邻牙倾斜移位、咬合紊乱等各种并发症,暴露的基台甚至会成为细菌滋生场所,导致口腔炎症。
“牙齿的缺失直接影响人体对食物营养的摄取,继而出现营养不良等,此外由于缺牙影响患者心理健康问题,甚至部分患者会产生焦虑或抑郁症状。这种医疗中断带来的健康风险是多维度且深远的。”邵颖芳说。
不少患者的病历资料还会随着诊所“跑路”一同消失,更让后续治疗雪上加霜。
“口腔诊所‘跑路’,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后续对患者健康权益的侵害,影响患者的治疗,尤其是由于存在安全隐患,很少有医生愿意接手。”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指出,一旦缺失初诊方案、X光片、手术记录等关键医疗信息,新的接诊医生无法准确了解前期治疗情况,不仅增加了治疗风险,也使患者在维权时因核心证据缺失而举步维艰。
受访专家指出,“跑路”事件尤其是“接力跑路”这种恶劣模式,暴露了当前对营利性口腔诊所退出市场监管不到位。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向记者剖析了症结所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诊所歇业必须主动向原登记或备案机关办理注销手续,收缴《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完成企业注销。然而,部分“跑路”的经营者选择直接“消失”,既不申请破产清算债务,也不履行注销手续,彻底逃避了法律责任。对于这种单方面撕毁医疗服务合同、置患者健康于不顾的行为,目前缺乏强有力的制约和惩罚机制。
“诊所‘跑路’通常表现为经营方单方面停业并失联,不会主动申请破产,逃避了清算责任,也不会按规定办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注销手续。诊所‘跑路’之后受到经济和人身损害的患者向谁追偿、由谁处罚、由谁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无法妥善解决。”郑雪倩说。
她认为,目前教培、健身行业正在探索强制性资金存管机制,与之相比,诊所提供的是直接干预人体健康的诊疗服务,其退出市场理应比普通商铺受到更严格、更周密的监管。如果巨额预付款直接进入诊所账户,很可能为其“卷款跑路”提供便利。
在这种现状下,消费者该如何选择一家靠谱的口腔机构?
北京昌平一家经营多年的口腔医疗机构负责人建议:“有治疗需求的患者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选择机构时,一是要查看其资质和证件是否齐全,可以在相关渠道查询;二是要尽量选择有主任级别医生坐诊的机构,这样可以确保治疗效果。”
口腔诊所“跑路”,严重损害患者权益
专家建议责任穿透,对失信者实施行业禁入
近期,广东深圳美×口腔等口腔诊所接连“跑路”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患者不仅损失巨额预付款,更因治疗中断面临健康损害。
如何遏制这一乱象,切实保障患者生命健康权与财产权?《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医疗监管及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专家,从制度设计、监管强化、责任追究及风险防范等多维度提出具体建议,呼吁构建更严密的防护网。
资金失控退出失序
受访专家一致认为,当前一些口腔诊所“跑路”频发的核心症结在于预付资金缺乏监管和退出机制存在真空。
“动辄数万元的预付款项直接进入诊所账户,无疑增大了商家‘卷款跑路’的风险。”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一针见血地指出。
他建议,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预付资金安全保障机制:
银行资金存管。要求医疗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专用存管账户,患者预付款按实际治疗进度分批划拨给诊所。
商业保险托底。探索设立专项险种,由诊所投保,为患者预付款提供保险保障。一旦机构“跑路”,由保险公司赔付患者相关财产损失。
第三方担保。引入有资质有能力的第三方担保机构,对诊所履约能力进行风险担保。
陈音江说,可借鉴北京、上海等地方立法经验或教育等行业的监管经验,探索建立医疗行业预付式消费监管机制,明确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开展预付款业务机构的主体责任,以及预交资金安全保障机制,并设定企业合规经营风险预警线,对出现经营异常的自动报警提示等。
对于诊所恶意失联、逃避注销责任的“跑路”行为,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邵颖芳认为,这暴露了现有退出机制在有效保护患者权益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普通企业的破产注销程序无法适应医疗机构的特殊性。诊所关门,患者治疗怎么办?病历资料去哪找?”
她呼吁建立针对医疗机构的特殊“有序退出”制度,核心应包括:
患者治疗优先权。法律强制规定,机构歇业或破产时,必须优先保障未完成治疗患者的后续医疗安排,确保治疗的连续性。
医疗记录强制保全与移交。要求机构在歇业前必须将患者完整病历(电子或纸质)移交给卫生健康部门指定的中立机构或患者指定的接诊机构,确保治疗信息不丢失。可利用现有电子病历系统实现授权移交。
责任医师后续义务。明确主治医师在机构关闭后,有法定义务协助患者完成治疗过渡或病历移交。
预付款清算优先。在破产清算程序中,患者的未消费预付款应享有优先清偿权。
股东责任亟须强化
针对近期出现的“诊所A‘跑路’—关联诊所B接盘—诊所B二次收费后再‘跑路’”的“接力跑路”模式,邵颖芳提出必须建立闭环监管:
承接机构实质审查。卫生健康部门应对声称承接患者的机构进行严格审查,核查其资质、资金实力、过往经营信用(是否有拖欠工资、租金、医疗纠纷赔偿记录)。对有不良记录的机构,禁止其承接转诊患者。
承接保障金制度。要求承接机构向监管部门缴纳一定比例的保障金,作为其履行承接义务的担保,待治疗完成或妥善解决后退还。
严禁二次收费。立法明确禁止承接机构以任何理由,比如“材料升级”“方案调整”等,向转诊患者收取额外费用。确因客观原因需更换更高价值材料的,费用应由原“跑路”机构(或其股东/责任人)承担,患者无需支付。
三方协议备案。“跑路”机构(或其清算管理人)、承接机构、患者(或患者代表)需签署明确治疗节点、费用承担(强调承接方不得收费)、材料标准和质量责任的三方协议,并向卫生健康部门备案。
中国卫生法学会副会长郑雪倩则着重强调对实际控制人和股东的责任追究,“很多‘跑路’诊所的股东利用‘有限责任公司’形式逃避债务,这是对患者权益的二次伤害”。
她建议:在特定情形下,如注册资本显著低于业务规模且与高额预收款不匹配、股东个人账户收取诊疗费、资金被转移至关联公司等,应依法否定公司独立人格,追究股东对诊所债务(包括患者预付款、赔偿金等)的连带清偿责任;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医疗机构及主要责任人(法人、股东、实际控制人)信用信息平台,将“跑路”记录、重大债务纠纷、行政处罚等信息纳入其中,实现信息共享。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医疗机构设立需符合‘主要负责人’资质要求,诊所‘跑路’对患者权益的侵害远超普通商业纠纷,其责任主体不仅包括法人,更需穿透至股东层面。当前法律对股东责任的约束存在空白,需通过立法明确股东在资产转移、出资义务履行中的连带责任,并依托多部门联合惩戒机制,如信用黑名单、高消费限制等,构建‘法人+股东’双责任体系,最终实现患者权益保障与医疗行业诚信经营的双重目标。”郑雪倩说。
郑雪倩还认为,应当设立强制性的医疗风险保证金制度。
“设立强制性的医疗风险保证金制度可以约束企业自律,若出现诊所‘跑路’问题,该笔保证金可以弥补一定的经济损失,但是其设立存在一些现实问题。第一,我国目前没有法律规定要求企业或医疗机构在设立时应当缴纳风险保证金,我国诊所实行备案制,要求诊所在设立时缴纳风险保证金显然抬高了诊所的设立门槛,不符合当前有关政策;第二,若要设立风险保证金,应当由国家立法明确,该笔资金设立在哪、由谁监管、如何监管等。”郑雪倩说。
她还提出,可将信用评级与新设机构审批挂钩,对失信者实施行业禁入;与医保定点资格挂钩;与银行贷款挂钩;与其他行业准入(担任其他公司高管)挂钩。应强化刑事责任追究,对“跑路”前进行突击促销、虚假承诺,明显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经营者,公安机关应及时介入。
提升意识防范风险
受访专家也向患者提供了降低风险的实用建议:
警惕高风险信号。“谨慎选择频繁更名、变更股权、短时间内扩张过快或负面舆情较多的机构。查询企业信用信息,关注股东背景及关联风险。”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主任刘鑫说。
慎付大额预付款。“尽量避免一次性支付全疗程高额费用。优先选择按治疗阶段,如检查、手术、戴冠分次付费的方式。对‘超低价促销’‘限时优惠’保持警惕。”陈音江说,消费者一次性交费金额越高,或交费涉及服务周期越长,承担的风险也会越高。
主动留存关键证据。刘鑫建议,务必签订详细的服务合同,明确项目、费用、材料品牌、治疗周期等。妥善保管合同原件、缴费凭证(务必索要发票或盖章收据)。主动索取并备份核心医疗资料:初诊方案、检查报告(尤其是X光片等影像资料)、知情同意书、牙模照片等,这些是维权的重要依据。
优先选择“医生诊所”,尽量选择由资深执业医生主导创办并长期坐诊的口腔诊所。“这类诊所往往更注重专业声誉和长期发展,稳定性相对更高。而纯粹资本驱动、医生流动性大的连锁机构,‘跑路’风险可能更大。”一位北京资深口腔医生坦言。
关注官方预警信息。留意卫生健康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关于医疗机构的消费提示和预警信息。
受访专家指出,遏制口腔诊所“跑路”乱象,非一役之功,需司法、行政、行业、社会多方协同发力。只有将“资金存管”“有序退出”“信用惩戒”“责任穿透”等关键措施,从建议层面尽快转化为具有强制力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实践,并提升消费者的风险防范能力,才能有效堵住“跑路”漏洞,筑牢医患信任的基石,切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口腔健康与财产安全。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