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田运科)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强调要“保护好水源地生态环境,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希望“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2025年7月8日,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一周年前夕,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生态环境学院绿小青环保志愿服务队的8名学生志愿者组成“践行回信精神,守护沧浪清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南水北调移民内安村——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行陡坡村,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开展了传承沧浪文化、弘扬移民精神,开展科普活动、树牢守水意识,建设洁美乡村、确保一泓清水等活动,助力“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践行回信精神,守护沧浪清水”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与行陡坡村孩子们的合影
01深入调研村情,激发守水真情
行陡坡村位于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的习家店镇集镇以南4公里,三面环绕丹江口水库,库岸线长达20余公里。实践团队到村后迅速展开了深入调研,一个个数据和朴实的故事,让大家受到了深深的触动和教育,激发了守护一泓清水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真情。
据村党支部书记蔡毅介绍,该村有三个村民小组,235户共985人,10多年前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从山下搬迁到了山上,在荒山建起了4850亩橘园。很多家庭是继1958年修建丹江口大坝后的第二次移民。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不少以前在汉江捕鱼、养鱼的村民,放弃老营生转而种植柑橘,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北京也支持300万元建设水肥一体化系统,在村里建起了500亩柑橘示范基地。
202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将行陡坡村明确为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帮扶对象后,学校迅速选派强有力的驻村工作队进驻行陡坡村。现任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成介绍说,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行陡坡村民在提升环保意识、自觉守护一泓清水的同时,积极转变观念,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原来的荒山变成了青山,让青山结出了“金灿灿”的致富果。工作队也在党建引领、项目建设、人才培育、产业发展、消费帮扶、乡村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帮扶工作。
实践团队队员在调研过程中与村民交谈
实践团队还走访了部分村民。大家在调研过程中,一方面真切感受到党的初心和力量,另一方面也被村民们的奉献精神和乐观态度所感动。8名队员来自绿小青环保志愿服务队生态文明宣讲分队、水环境治理科普分队、丹江口库区巡河监测分队、南水北调沧浪源文艺分队等四个分队,大家带着真情对实践活动方案进行了完善,确定从传承沧浪文化、弘扬移民精神,开展科普活动、树牢守水意识,建设洁美乡村、确保一泓清水等三个方面扎实开展守水护水实践活动,并进行了分工。
02传承沧浪文化,弘扬移民精神
如何助力行陡坡村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乡村振兴的新的目标,队员们根据行陡坡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已有数千年历史的汉水沧浪文化,继续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
行陡坡村在汉水北岸,位于《尚书•禹贡》所记载的汉水沧浪段。东面在1967年丹江口水库蓄水之前,是均州古城、均州八景中的“沧浪绿水”和江边山崖上的沧浪亭。水库蓄水之后,水位大大上升,水面大为加宽,均州古城、沧浪亭都没入水底,“沧浪绿水”也扩大成为了如今的“沧浪海”。
实践团队采访村里的老移民
村民蔡兴群是丹江口库区第一代移民的后代,小时候经常听父母和亲朋好友讲述均州城和汉水沧浪的故事。他带着队员们登上村委会东侧的山脊眺望远处,只见沧浪水碧波荡漾,而沧浪亭、古均州城遗址已永远没入水底,大家不禁吟诵起《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此时,守水护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愈加强烈。蔡兴群还向大家讲述了“行陡坡”村名的由来。屈原流放江北,走到此村后便往回走。有人问何故,屈原答曰:“可恨坡太陡!”行陡坡村因此而得名。后来因南水北调修建丹江口水库,部分移民后靠上山安置,大家用勤劳的双手,把昔日的荒山坡改造成了丰收的柑橘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来,柏油马路修到了村里,驻村工作队又帮助把水泥路通到了柑橘园,村民们现在都开着车下地干活了。
1958年丹江口大坝动工兴建,2005年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启动,十堰丹江口库区三代46.9万人50年经历了两次大移民。队员们采访了村里76岁的叶明金、62岁的黑兴财、62岁的杨明安等移民和移民后代。黑兴财讲述了父亲1958年参加修建丹江口大坝的事情,还有全家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放弃河堤内的肥沃土地内安搬迁的情景。2022年家中不幸着火,他非常感谢学校驻村工作队坚持买的50元意外险,和工作队在学校发起募捐帮他重建家园,为此专门给工作队送了一面锦旗。村民们对现在依靠优良的生态环境,种植柑橘脱贫致富、推进乡村振兴非常满意。他们的讲述,充分体现了库区百姓在移民搬迁过程中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和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过程中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
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千古沧浪文化和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行陡坡村守护好沧浪清水、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家把行陡坡村的沧浪文化和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整理成文字稿,剪辑成短视频,要在村民和孩子们中间进一步广为宣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03开展科普活动,树牢守水意识
孩子是行陡坡村发展的希望,守水护水意识要从娃娃抓起。实践团队一到村里,就办起了暑期爱心托管班,每天有20名中小学生积极赶来参加。托管班除了辅导暑假作业,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家给孩子们讲述沧浪绿水、库区移民的故事,增强了孩子们拥有沧浪清水和作为移民后代的自豪感,同时也让沧浪“清”水的形象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
实践团队给托管班的孩子们开展了水环境治理科普活动,通过便携式污水处理装置的动态演示,直观展现污水净化原理,进一步增强小朋友们的水资源保护意识。
环保工程师给孩子们现场讲解农村污水处理技术
实践团队请来学校智慧环保产业学院执行院长,也是绿小青环保志愿服务队发起人饶维平工程师,把孩子们带到村里的农村污水微动力处理设施前,现场讲解污水收集、处理、利用各环节的原理和过程。这也是十堰市正在全市农村推广实施的“户小三格+污水收集管网+微动力处理设施+人工湿地+储水池+中水循环利用”模式。当看到收集的污水进入处理设施后,流出来的就是达标的清水可以浇灌时,小朋友们兴致盎然。
大家还邀请机电工程学院无人机团队的同学来到行陡坡村,给孩子们展示无人机的基本飞行原理、主要操作技能,和广阔应用前景。尤其是在村里的广场上,通过操纵无人机飞行和拍摄,现场演示无人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水环境监测治理方面的快速响应、高效侦察、精准采样和高效传输的优势。
这些生动、形象的科普活动,既帮助行陡坡村的孩子们进一步树牢守水护水意识,也增强了他们学好科学知识和技术技能,确保不让一滴污水流入丹江口水库的信心和决心。
04建设洁美乡村,确保一泓清水
大部分村民所在的移民新村,房前是鲜花盛开的小花园,屋后是生机盎然的菜地,还有已经挂果的枣树、桃树、葡萄,和漫山遍野的柑橘树。
孩子们高兴地展示自己以“橘子的一生”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绘画课上,大家辅导孩子们以“橘子的一生”为题,通过描绘蜜橘的生长过程,感悟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手工课上,大家组织小朋友们用彩泥制作出精致的“水井”模型,表达“守护沧浪清水,当好守井人”的决心。
队员们和孩子们一起,每天发起“洁美村庄”行动,大家化身“环保卫士”,积极捡拾房前屋后和村子里散落的垃圾、杂物,自觉守护家园的洁净和美丽。
实践团队结合丹江口市2025年提出的创建“六无乡村”(“无垃圾、无化肥、无塑料、无污水、无公害、无烧柴禾”)活动,积极走访村民,宣传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知识,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家还请村民和小朋友作为主角出镜,拍摄了宣传“六无乡村”建设的系列短视频。村民和小朋友在视频中,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讲述他们身边的“六无”故事,展现生态环保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和好处。短视频得到了村民和小朋友们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收到了较好效果。
孩子们认真排练“送你一朵小红花”舞蹈节目
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深感守水护水和乡村振兴成果的来之不易。大家带领孩子们排练了以“送你一朵小红花”为主题的舞蹈节目。孩子们用彩纸制作出一朵朵漂亮的小红花,然后在“送你一朵小红花”的优美歌声中,通过满怀深情的舞蹈动作,把这朵朵小红花,献给自己的家人,献给村里的人们,献给每一位关心守水护水、帮助库区发展的朋友们,向大家表达感恩之情。
实践团队和孩子们一起朗诵新时代的《沧浪歌》
实践团队和孩子们来到沧浪水畔、蜜橘园旁,齐声朗诵新时代的《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润京津;沧浪之水净兮,可以促复兴!”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回信精神,和守护沧浪清水的责任感使命感,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并将随着他们的成长,不断开花、结果!以行陡坡村为代表的丹江口库区的村民们,在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同时,必将实现一个又一个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目标!
编辑:张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