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骄阳,蝉鸣茶香。清风拂野,满山藤茶芽叶肥硕,色泽翠绿,绿浪起伏。
来凤藤茶,叶面天然覆有白霜,茶水微苦回甘。苦甘滋味转换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山区县的产业逆袭之路,讲述着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历经20多年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培育,把“一根藤”变成“参天大树”的故事。
深山宝藏,“土家神茶”的健康密码
北纬30度的武陵山区云雾缭绕,来凤县革勒车镇桑树坪村有机藤茶基地,60多岁的舒必香与爱人杨学贵俯身于海拔800米的梯田,指尖在匍匐生长的藤蔓间翻飞。晨露沾湿的叶片背面覆盖着一层神秘白霜——“这是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晶,咱们土家族的‘神仙草’精华!”她捻起一片藤茶向记者解释,笑容在山风中舒展。
革勒车镇桑树坪村云山茶海。(通讯员 刘强国 摄)
学名“显齿蛇葡萄”的藤茶在此生长数千年。来凤藤茶有着近千年的饮用史,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中的“古茶钩藤”,陆羽《茶经》将其正式命名为“藤茶”。土家族将其称为“神仙草”“长寿茶”,相传饮用后可清热解毒、润喉利肺,民间流传有“藤茶救兵”等传说。明代《救荒本草》记载其“治病今人传说捣根敷贴疮肿”,而土司田世爵更将其作为抗击倭寇的军中良药。在来凤县,野生藤茶悬垂于峭壁岩缝,土家族人世代采摘饮用,却因中药炮制后苦涩味浓,始终困于深山。
1950年末,来凤县开始了对野生藤茶的资源调查与驯化工作,为藤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来凤县大河镇村医向班贵将积攒12年的工资与借来的2万元塞进行囊,携带藤茶踏上前往南京的班车。“整整两天颠簸抵达中国药科大学,交钱时手都在抖。”他回忆道。数月后电话那头传来检测结论:“黄酮含量极高,对抗菌消炎、调节血脂有奇效。”这个结果点燃了他的毕生信念:让藤茶走出大山。
藤茶到底含有哪些成分?有什么实用价值?经中国药科大学检测发现,来凤藤茶富含17种氨基酸和14种微量元素,黄酮含量达45%。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介绍,数百年来,藤茶作为一种常用中草药,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效果较好。
今年1月,《湖北省基本医疗保险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目录(2025年)》发布,正式将藤茶纳入医保支付体系。作为武陵山区特有的药食同源植物,藤茶成为目录中159种中药饮片之一,按甲类药品管理,患者可享受全额医保报销。
野藤成金,富民强县的产业跃迁
近年来,来凤县委、县政府立足特色资源,把藤茶作为“富民强县”的第一产业来抓,着力打造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藤茶全产业链。如今,来凤县藤茶种植面积达10万亩,其中有机藤茶基地认证3130.15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5.2万亩,藤茶年产量6788吨,综合产值达22.52亿元。
藤茶基地晨雾起。
21世纪初,野生藤茶越来越受来凤人青睐。野生藤茶毕竟资源有限,藤茶规模化种植成为来凤“茶人”努力追求的目标。
2000年,向班贵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的专家合作,研究和试验“野转家”种植技术。产业化的关键一跃在2003年到来,向班贵联合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专家攻克“野转家”技术,制定全国首个《来凤藤茶种植规程》。5年后他再破难关——扦插技术使种植周期从3年缩至1年,成本直降80%。
20多年里,“一根藤”长成“参天大树”,为来凤县经济绿色崛起和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而在武汉,有着非同寻常商业眼光的王麒顶着质疑声扎进深山,他说:“城里人为啥干农业?我看准的是黄酮的价值。”他在来凤县创建来凤金祈藤茶生物有限公司,陆续建成3万亩藤茶基地,2015年,该公司跻身全国最大藤茶生产商之列。
来凤金祈藤茶生物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中国药科大学等科研单位、院校合作进行技术研发,以藤茶普叶为原料,开发出消毒液、牙膏、饼干、含片等藤茶新产品,年产150吨黄酮、300万瓶消毒液、5000万支抹茶粉剂、6000万袋袋泡茶以及高端固体饮料等。
工人正在生产藤茶牙膏。(资料图)
2023年,来凤县三合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旧司镇三合村新开发了藤茶种植基地,村民黄世云就在这里务工。该基地每年都会聘用近100位村民,参与藤茶的种植、施肥、采摘、剪枝等环节,年均支出工资120余万元
在来凤县,已有8个乡镇、110个村、1万余农户吃上了“藤茶饭”。目前,全县共有从事藤茶生产经营的企业91家,藤茶专业合作社82家,藤茶初级加工厂44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州级龙头企业11家,精深加工生产车间8个。这些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工厂构筑起藤茶全产业链发展的“顶梁柱”。
村民正在采摘藤茶。(通讯员 唐俊 摄)
“经过多年的发展,藤茶已经成为来凤的‘金字招牌’。下一步,我们将打造标准化种植基地和工厂,完善集种植、加工、流通、销售、茶旅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附加值,推动藤茶这个藏富于民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来凤县委书记李伟说。
创新研发,一片叶子的科技含量
来凤县做强科技引擎,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建立专家工作站,解决重点产业“卡脖子”痛点,成立藤茶发展研究中心、藤茶产业研究院,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院校交流合作,不断加大藤茶研发力度。
来凤金祈藤茶生物有限公司无菌车间里,新投产的提取设备泛着金属冷光。技改总工程师盯着控制屏上跳动的数据说:“纯度98%,比旧工艺提升58个百分点!”曾经废弃的茶渣在此蜕变为二氢杨梅素——每吨价值超30万元的高端原料。
来凤县引进先进加工设备,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开发出多款符合市场需求的藤茶产品。科技赋能让藤茶裂变出全新形态:在大健康领域,藤茶牙膏、含片、抹茶粉、固体饮料、中药饮片等构筑起50多个精深加工产品矩阵。在发展畜牧产业方面,藤茶作为饲料添加剂可提升牛奶乳脂率;藤茶运用于生物农药,可减少化学污染。在新茶饮赛道,浙江大学教授屠幼英指出,藤茶“无咖啡因、富硒等特性完美契合当代年轻人调饮茶需求”。
工人正在精细挑选藤茶。(通讯员 唐俊 摄)
在“藤茶姐姐”杨艺琼的直播间,科技以更鲜活的方式呈现。镜头前,她身着土家织锦,一边将藤茶倒入沸腾的奶茶锅一边介绍:“试试新式喝法,健康不怕失眠。”这位曾带领几十名主播直播带货的创业者,最终带着儿女组成“家庭战队”,亲自上阵直播,拓展健康新茶饮市场,单场观众从十位数飙升至数万人。
此外,来凤县重点围绕藤茶提取物(二氢杨梅素)开展产品研发,先后建成5条精深加工生产线,开发出藤茶牙膏、藤茶精油、中药饮片等7大系列238个深加工产品,二氢杨梅素研究获得45项国家专利。全县共注册藤茶商标86个,其中获得有机食品认证5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37个。来凤藤茶获得SC认证、保健品蓝帽子、GMP生产规范、地理标志、绿色食品、种植基地GAP、有机认证七大认证。
工人正在加紧生产袋泡茶。(通讯员 张彬 摄)
政策引领,三产融合的“藤茶兵法”
“来凤县致力于推进产业延链、补链、壮链、优链,将来凤藤茶作为全县根植性主导产业来抓,从政策扶持、源头把控、创新研发、延长产业链、建强品牌等方面入手,为藤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李伟介绍。
去年8月,第二届国际藤茶大会在来凤县召开,来凤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握紧协议,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台下坐着谯仕彦、庞国芳两位院士,协议另一方则是亚非丝路国际贸易公司。那一刻,藤茶出口订单突破100万美元。
“锚定‘中国藤谷’定位,拿出真金白银强链补链!”李伟说。近年来,来凤县以藤茶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拿出专项资金扶持藤茶企业发展,设立奖补资金和发展基金,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百亿产业集群”。
政策工具箱层层打开:创建品牌,“来凤酉味”旗舰店落地京沪等地,区域公用品牌斩获“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制定标准,2023年发布《藤茶感官审评方法》,结束藤茶质量评比无标时代;增强基建,投资2.45亿元的全产业链项目启动,6个乡镇新建基地3万亩,冷链仓储中心如银龙卧伏山间。
近年来,来凤县委、县政府将藤茶作为主导产业加以扶持、培育,相继出台《关于加快藤茶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藤茶市场营销奖励政策的十条意见》,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来凤藤茶的宣传,组织企业参加各种展会,鼓励经营主体建立品牌直营店。
在来凤县旧司镇电商物流中心项目建设工地上,推土机正平整地基。这个投资2140万元的三产融合项目,能让游客在藤茶文化体验馆亲手炒制茶叶,同时,各类藤茶产品将通过直播间直达全球。
眼下,酉水之畔、青山之间,研学、露营、旅拍等茶旅融合新业态正乘风而起。
来凤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根藤”牵手一二三产业,集种植、加工、研发、流通、销售、茶旅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正在来凤县山野间蜿蜒生长。
出山跨海,全球市场的营销策略
来凤县委、县政府出台藤茶销售奖励“十条”,加快“走出去”步伐。
一方面,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高铁口、地铁口以及一些地标性建筑宣传来凤藤茶,加大对来凤藤茶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组织藤茶企业参加茶博会、农博会、绿博会等展会,持续擦亮来凤藤茶的金字招牌,推动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
同时,来凤县建立“来凤藤茶”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百城千店”计划,在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地开设“来凤藤茶”品牌形象店;实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双品牌战略建设,同步打造金祁藤茶、小硒藤、小藤匠、龙珠、雅颂等系列品牌,辐射全国市场。
来凤县革勒车镇桑树坪村货运场,工人将印有“来凤藤茶”的纸箱搬上冷链车。
这批有机藤茶48小时后将现身上海精品超市,部分转运至吉隆坡。“过去求人买茶,现在经销商上门催货。”湖北酉凤来硒生态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向少华笑着说。他的6000亩茶园6年扩张了6倍,国际订单已占总订单的三成。
出海征途布满挑战。在德国食品展上,来凤金祈藤茶生物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方面对欧盟检测标准皱紧眉头:“二氢杨梅素属于新资源成分,每批认证耗资百万元。”
她的对策是联合中国检科院建立跨国实验室,用数据撬开市场。而文化隔阂更需巧劲——“藤茶姐姐”杨艺琼在海外直播时增加土家摆手舞片段,“神茶”与民俗文化捆绑输出,订单转化率提升40%。
政府搭桥、企业唱戏。前两届国际藤茶大会3个国外茶商现场签订采购协议,达成约600万美元的外贸出口订单。
来自澳大利亚的茶商参观了国内首家藤茶博物馆,了解了藤茶的历史、加工工艺后,现场品茶,觉得稀有和新奇。
“藤茶回甘口感独特,外国人品尝后复购率高。”来凤藤茶集团董事长汪天祥说。
如今,来凤藤茶远销阿联酋、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土家神茶”秀起国际范。
辉煌数据背后暗藏隐忧。大河镇两河口村合作社负责人抚摸着茶叶叹气:“全县86个商标各自为战,价格战伤农啊!”谯仕彦院士的提醒更引人深省:“二氢杨梅素是核心竞争力,但提取技术专利覆盖率不足30%。”
当“中国藤谷”的蓝图铺展,标准化种植覆盖率、科技转化效率、品牌溢价能力,仍是需要拼搏求解的方程式。
暮色中的旧司镇水田坝村,来凤县乡村投资建设有限公司负责人蹲在试验田里观测新育品种。远处山坡上,“中国藤茶产业园”的霓虹灯渐次亮起。他凝视着这1150亩基地说:“火种已经点燃,现在要让它燎原。”
2025年,当第三届来凤国际藤茶大会的请柬飞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世界将注视这座武陵山区县城——这里不产咖啡,却以来凤藤茶之名,酝酿着一场全球健康饮品的新风暴。
编辑:李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