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中,勉励大家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携手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一年来,十堰人民人人争当“守井人”,一个个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小水滴”,汇聚起守水护水节水的磅礴力量。
近日,记者来到丹江口市的水文站码头,当天室外温度很高,体感炎热,但依然能看到“小水滴”环保志愿者坚持在外清漂。丹江口“小水滴”环保志愿者袁慧说,他们每天都会出来巡查,只要发现水上有垃圾,就会及时清理掉。
2023年,丹江口市成立“小水滴”志愿服务组织,建立起覆盖市、镇、街道、村、社区的志愿服务体系,承担库面清漂、库岸巡护、植绿护绿、入户宣讲等职责。
袁慧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2023年底报名加入“小水滴”志愿服务队,跟着老护水员蒋德新一起巡河清漂。“蒋德新今年六十多岁了,和我父亲年纪相仿,每次看到他在河边清理垃圾的背影,就像看到自己的父亲一样。”袁慧说,作为年轻人,他们有责任接好这根接力棒,把守水护水工作干好。
今年64岁的蒋德新,过去是一名渔民,2021年汉江禁渔政策实施后,他主动上交渔船,转型为清漂志愿者。先后获评“荆楚楷模”“中国好人”等荣誉 。今年6月,他又被评为全国十佳生态志愿者。他说,自己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深感自豪,要把守水护水传承下去,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受蒋德新言传身教影响,袁慧在守水护水志愿服务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今年4月17日,袁慧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讲述了“小水滴” 志愿者保水护水的故事。让“小水滴”,走向全世界。
如今,袁慧所在的望江社区“小水滴”志愿服务队已有20名队员,服务内容也在不断进拓展延伸。袁慧介绍,他们经常会入户宣传守水护水知识,开展清洁家园志愿服务,用行动带动大家加入进来。
除了像袁慧这样负责宣讲和巡岸的社区“小水滴”志愿者外,“小水滴”清漂队同样每天冒着酷暑清漂,他们是离水源最近的守护力量。
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队清漂队队长杨力介绍,当天,他们的任务就是沿着核心水源区进行库岸线巡视,及时打捞漂浮物。
在船舱内,温度计上的温度已接近40℃。杨力说,夏天船上驾驶室里温度超过40℃是常事,甲板温度经常能达到近70℃。为什么这么热?他解释道,船身下方有4台发动机,人在甲板上作业,像站在汽车引擎盖上工作。虽然很热,但杨力和其他队友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他表示这是他们的责任。
今年59岁的杨力,2000年开始发展网箱养鱼,最多时发展到80个网箱。后来,丹江口库区开始禁渔禁养,他上交了网箱。2017年加入了清漂队,一干就是8年。杨力说,以前从事捕鱼、养鱼,他对汉江河有感情,现在对汉江河清漂工作很有信心。
杨力告诉记者,今年又有5人加入了清漂队,汛期时,主要清理上游冲下的枯枝败叶,白色漂浮物极少,这得益于库区周边的群众环保意识提高,以及千千万万的志愿者每天都在库岸线巡视,捡拾白色漂浮物。
为守护好着一库碧水,如今,他们每天差不多要工作12小时,汛期,他们吃住在船上。清漂队队员唐兴中说,他们打捞水上漂浮物,将河道清洁干净,这份工作让他们很有成就感,很自豪。
“守水护水永不止步,只要我们在这里干一天,就要把清漂工作做得更好、更完善。”清漂队队长杨力说。
水滴汇成大海,志愿服务形成志愿文化。现在,在丹江口市,小水滴已经基本实现社会群体的全覆盖。越来越多的志愿者通过发挥自身的专长,加入到守水护水的行动中来。
今年70多岁的杨立柱,是丹江口市银龄志愿者协会会员。今年年初,他和志愿者协会的10多名老年书画爱好者一起,行走汉江,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了志愿者们守水护水的感人瞬间,描绘出大美风光。
杨立柱说,要用画笔把眼前的青山绿水表达出来,感染周边的群众,让所有人都来呵护这一江清水。
截至目前,丹江口市共有注册志愿者16万余名,越来越多人加入守水护水行列。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活动9万场次,服务时长462万余小时。2024年,丹江口市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还曾先后获得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
丹江口市“小水滴”环保志愿者袁慧说,这一年来,她发现自己身边有更多的人被带动起来参与志愿服务,群众的环保意识也慢慢提高了,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也更有干劲了,虽然每个志愿者都是一个“小水滴”,但是,无数个“小水滴”汇聚在一起,就能汇聚成大江大河,就有无穷的力量。
丹江口市“小水滴”环保志愿者蒋德新认为,人人都是“守井人”,志愿者队伍力量强大,他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
(全媒体记者 付伟 陈剑峰 赵慧 丹江口融媒记者 何瑞锋)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