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竹山县出台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实施方案,打出“组合拳”,遏制在管网改造中随意开挖马路现象。
“过去管线施工各干各的,今天埋水管、明天挖电缆沟,既浪费资源又影响交通。”竹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介绍,为了对管网改造过程中开挖路面进行规范管理,该局联合发改、住建、水务、电力、通信、天然气等主管部门,出台《竹山县城市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实施方案(2024-2030年)》,建立多部门联审机制,对管网实行综合监管。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建设原则,将燃气、供水等管网纳入统一规划,新建道路必须预留过街管沟和检查井空间,对重要节点实行“管线走廊”预控,确保各类管线同步设计、同步施工,从源头上杜绝“各自为政”。
在施工作业层面,该县推行“三个同步”原则:老旧小区改造与架空线入地同步实施,道路开挖与管网升级同步推进,新建区域与综合管廊同步规划。去年,该县已完成5个片区弱电管网下地,县城人民路、纵横大道、经纬大道改造工程一次性铺设供水、燃气、通信等7类管线,潘口片区启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针对无法避免的开挖需求,建立施工计划备案制,由住建部门统筹安排施工时序,最长施工周期比以往缩短40%。
“现在开挖道路要过规划审批、安全评估、民意测评等三道关。”该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该局按照“一窗受理、联合踏勘、归口管理”许可权限要求,对未批先建、超范围施工等行为纳入“黑名单”管理。同时,整合3000余个管网监测点数据,开发地下管网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管线各路段运行状态,把预警响应时间从1小时缩短至15分钟。
“城镇地下管网管廊及设施建设改造实施以来,道路重复开挖率下降50%以上,管网漏损率降低25%,累计节约财政资金3500万元。”竹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网改造治理,让“看不见”的地下工程变为“摸得着”的民生福祉。(通讯员 石濡华 王龙)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