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蒋巍 朱江 田晶晶)抗日战争时期,由妇女界进步人士倡议发起,成立了以救济教养战时难童为宗旨的抗战爱国团体——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武当山遇真宫,当年也设立有一所战时保育院,曾庇护500多名难童在此生活、学习。
抗战爆发后,为避免大批落难儿童遭受日本的奴化教育,1938年3月10日,邓颖超、宋美龄、何香凝等妇女界领袖齐聚武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保育院,展开儿童救助保育运动。随即在日军疯狂向武汉、长沙进攻中,保育会护送3万多名难童转移到大后方,其中500多人转移到均县保育院,也就是武当山下的遇真宫。
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兼职研究员杨立刚介绍,遇真宫位于均县草店镇境内,距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约90公里,地处群山环抱之中,比较隐蔽,躲过了日本飞机的多次轰炸,遇真宫的建筑规模很大,房屋较多,使之成为战时儿童保育院的理想所在地。
1938年5月,由邓颖超推荐,中共地下党员罗叔章任均县保育院院长,负责500余名难童工作。她一到任,立即到孩子们中间了解情况,保育院师生五六百人,面对没有粮食、棉衣、棉被、医药的困境,如何解决孩子们的温饱,成为她面临的难题。
为了摆脱保育院的困境,罗叔章拿着均县保育院院长的委任状,去老河口向第五战区司令官求援。不久后,部队给保育院送来了布匹、食盐、棉花、医药和粮食。除此之外,她还找到地方政府、开明绅士寻求帮助。
武当山特区档案馆馆长范学锋介绍,罗叔章为了增加孩子们的营养,每天步行20里,来到码头批发廉价的小鱼虾,小贩们得知她是保育院的,一般只收半价。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湖北均县草店镇建立鄂豫陕根据地,并派去大批干部。抵达草店的同志们得知保育院的情况后,立即发动当地群众,筹款捐物,帮助保育院度过难关。
杨立刚介绍,那一段时间,我党在当地做了大量的动员工作,经常有大叔大妈端着土特产送到保育院,附近村镇的妇女自发来到遇真宫给孩子们做棉衣。
除了照顾孩子们的衣食住行,保育院还十分重视孩子们的学习教育。根据孩子的文化程度编高、中、低三个班,分班级上课。
原湖北均县保育院保育生江韵辉说,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从院长到老师们时刻没有忘记,他们培养的是国家将来的栋梁,是未来的祖国的人才,因此他们千辛万苦地给孩子们提供学习条件。没有教室,只要是不下雨的天气,就把孩子们带到树林里、山坡上,坐着小板凳,拿着教育板,打开书本,就在那里上语文、算术。
杨立刚介绍,文化课之外,保育院的文娱活动也非常丰富,保育院师生非常注重和当地救亡团体合作,学生们学唱抗战歌曲,排演抗日救亡节目,大家联合进行抗日宣传,帮助成立草店儿童剧团,共同演出抗日戏剧,并进行募捐活动。
不久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开办的育才学校来到保育院选拔有特长的学生。罗叔章积极推荐学生报名,她告诉孩子们,学到本事才能报国,才能救国。我国当代音乐界的大师杜鸣心、陈贻鑫、张仁富、金钟鸣就来自均县保育院。
原湖北均县保育院保育生杜鸣心说,唱歌时,他带着自己的身世感情来唱,育才学校老师们也非常感动,很幸运地被录取了,这样才有可能到育才学校里去学习音乐。
1939年春末,日军开始向鄂西北进攻,战火日益迫近均县,保育总会通知均县保育院西撤迁至重庆。
范学锋介绍,1939年4月21日抵达襄阳,4月27日乘船过巫峡、奉节、万县,于30日下午安全抵达重庆,武当山遇真宫作为保育院的使命到此结束。
编辑:万林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