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十堰大山深处,一位特岗教师用13年的坚守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连日来,作为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竹溪县丰溪镇中心学校特岗教师黄春立,《人民日报》、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等主流媒体纷纷聚焦了他的的事迹,全方位展现这位乡村教育“燃灯者”用师爱点亮大山孩子梦想的动人故事,也让“特岗教师”群体的奉献与担当被更多人看见。
在十堰市竹溪县的茫茫群山之间,特岗教师黄春立的身影,是无数乡村教育守护者的缩影。他选择把青春扎根在偏远山区,用脚步丈量每一寸需要教育滋养的土地,用行动诠释着“特岗”二字背后沉甸甸的责任。
乡村教育的痛点,往往藏在山路的崎岖、资源的匮乏里。黄春立或许每天要早起赶路,只为不让一个孩子缺席课堂;或许要身兼数科,把有限的知识掰开揉碎教给学生;或许要额外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做他们眼中“比父母还亲”的老师。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藏着最动人的坚守——他把“教师”的身份,活成了乡村孩子的“引路人”。
特岗教师的担当,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选择留下”的勇气,是“把事做好”的执着。在很多人向往城市繁华时,黄春立们却逆向而行,用自己的学识和热情,填补乡村教育的缺口。他们不仅教给孩子知识,更用自己的存在告诉孩子们:大山之外有广阔天地,但大山之内,也有人在为他们的未来奋力托举。
黄春立的故事,不只是一个人的坚守,更是乡村教育希望的注脚。每一位像他这样的特岗教师,都是一束“教育微光”,或许微弱,却能照亮孩子前行的路,也照亮乡村振兴的未来。这份扎根大山的担当,值得被看见、被致敬——因为他们用平凡,书写了最不凡的教育初心。
相关链接
编辑:陈琦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