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8天106万人打卡!一台戏带火一座城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中秋长假,位于鄂西北边陲,鄂豫陕三省交界的十堰竹溪县火出了圈,8天时间,竟吸引了106万名游客涌向这座山区小城。这波“泼天流量”的背后的“密码”是什么?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又为何能受追捧?
每当夜幕降临,灯火璀璨的竹溪县城就进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段。这座由古街改造而成的武陵不夜城,是游客必打卡的旅游目的地。流光溢彩的光影下,经典山二黄情景剧《武陵梨园情》循环上演,“粉墨伊始、赛博空间”等7大主题串联15个节点,全息投影与雾森激光技术让古老戏曲焕发全新活力。
浙江游客 谭孝进:本来是准备随便逛逛的,结果一进来就不想走了,尤其是夜游体验直接拉满,戏剧表演太有特色了,我平时不怎么听戏曲的人都入了迷,都不想走了。
今年8月开街的武陵不夜城光影街,更是给游客带来从观光到沉浸的体验升级。这里打造了电影街、皮影街、小戏骨游乐园、武陵夜市等新场景,从白天到夜间,“十里洋场、上海枭雄、抗日烽火、热血街头”等快闪情景剧轮番上演,复古的装造与现代光影技术碰撞,营造出极具震撼的视觉效果,给游客带来可触摸、可参与、可沉浸其中的体验。
十堰文旅体投集团竹溪文旅商业运营管理公司执行董事 陈萌:我们是有4个版本的演出,它其实就是28个节点,它可以随意地排列组合以后,呈现出一个月全部不重样的演绎。把整个街区作为演绎的场景来去打造,消费者不仅是观众,同时他也可以作为角色去融入到街区当中去。
良好体验还离不开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居住环境。面对游客的涌入,竹溪县先后开通陕西直达的跨省免费公交和周边城市公交,今年还推出免费夜游巴士专线并配备随车讲解,以“交通+旅游”的融合模式串联城市景点,让游客能够放慢节奏、放松身心,尽情欣赏当地多元夜景。
游客 明甜:坐在车上就能把整个竹溪城的夜景看遍,而且遇到喜欢的景点可以随时下去逛一逛,打打卡,吃一吃自己喜欢的小吃。感觉整个县城就是特别温暖,对游客特别贴心。
如今,通过“文旅+”模式,竹溪县正构建多元产业生态,将各类非遗项目融入街区、节会,实现文化变现,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品茗、冬滑雪”的四季旅游产品。今年7月,竹溪县入选“2025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最快的100个县”和文化旅游部“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十堰竹溪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 喻泉源:从“火起来”到“红下去”,需要用心、用情、用行动来打动游客、留住游客。我们将根据游客集中反映的问题,积极复盘并改革创新,着力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同时,我们将全力塑造“小城有戏·慢养竹溪”文旅IP通过场景再造、业态创新,构建起全时段、全龄段、全业态的旅游体验体系。
竹溪:年轻态多样化!千年老贡茶追时尚焕新机
近年来,以年轻消费者为主要客群的中国新兴茶饮品开始大量涌现。作为“中国贡茶之乡”的十堰竹溪县,积极顺应消费新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推出新产品、打造新茶饮品牌、重构消费场景,与新茶饮行业形成双向互动,推动传统茶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金秋十月,秋茶采摘进入最后的黄金收尾期。在竹溪县汇湾镇溜口村,满山的生态茶园绿意盎然,茶农们穿梭于茶垄间,熟练地用采茶机将新鲜翠绿的嫩叶收割装入袋中。采摘后的茶叶随即被转运到基地的加工车间,这里,新投产的生产线正开足马力运转。
十堰市竹溪县梅子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成明:我们每天有二十几人机采鲜叶,大概每天能采12000多斤鲜叶,每天加工干茶大约在6000斤多斤左右。
竹溪县有生态茶园31万亩,然而多年来,当地仅靠一季春茶增收,大量夏秋茶因缺乏销售渠道而荒废。为了解决夏、秋茶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当地组建竹溪灵芽茶业集团,采取保底收购的政策,鼓励茶企生产大宗茶,提升茶农收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各大茶企纷纷加大大宗茶生产。
十堰市竹溪县汇湾镇溜口村村民 谢宗菊:以前我们主要是靠采春茶、芽茶为主,一亩采30多斤,卖个三四千块钱。现在从夏季开始采大茶,两季一亩能采1300多斤,可以多卖2000多块钱。
为了破解小散难题,统一茶叶标准,灵芽集团在15个产茶乡镇建设了标准化生产线,并整合了全县60家合作社、160家加工主体,构建了基地认证、鲜叶收购、加工标准、品牌运营、市场销售的统一管理体系。同时,在新茶饮赛道上,竹溪县抢抓新茶饮高速发展的市场机遇,不断创新产业协作模式,为全国新茶饮企业提供优质原料茶的基础上,创新推出新式茶品,向上、中、下游产业链全方位延伸。
十堰市竹溪灵芽茶业集团总经理 范学兵:研发并推出了山茶、摇茶、茶含片、茶啤等新式茶产品。目前我们已经加工了大茶1.1万吨,与国内的多家知名茶企签订了大宗茶贸易订单6000吨左右,新式茶产品销售突破了3万件,整体实现了产量和产值的倍增。
竹溪:算力+大模型!打造秦巴区域“芯”动力
AI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数据、算力、算法、场景和生态五大核心。地处鄂豫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竹溪县抢抓区域算力发展空白,积极打造秦巴地区重要的算力枢纽,通过智算中心+特色行业大模型,推动AI产业快速发展,为十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这段时间,在竹溪县数字经济产业园内,来自浙江的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正依托本地“国芯一号”智算中心,积极推进智慧园区、数字乡村与社会治理等多类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开发与落地。
浙江宇联信息发展有限公司CEO 廖泽瑛:全国算力中心本身就不是很多,我们整个的科技平台依赖于算力云服务的基础量是比较大的,这样的话对于我们整个的成本也是一个很好的优势。
算力,就是计算能力,要靠数据中心、机房这些基础设施支撑。以往企业自建机房或采购算力,成本很高,而这座“国芯一号”智算中心,则可为企业提供灵活、低价的租赁服务。这座“国芯一号”智算中心于去年10月建成投用,由竹溪县属国有企业控股,科大讯飞、华为共同建设,一期建设50P国产化算力,短短一年就吸引全国20多家企业使用,15家企业入驻园区。
科大讯飞竹溪智算中心项目负责人 鲁仲智:50P算力相当于1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的算力。
其技术底座是由华为数万核鲲鹏处理器内核以及数千张加速卡构成,围绕算力、数据、算法、场景和生态来进行展开,将为本地和全国的客户提供普惠算力。
目前,竹溪县数字经济产业园已形成集研发、孵化、产业化于一体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优质的产业聚集平台和候鸟式研发中心,实现硬件、软件、调度系统全链路自主研发。
“国芯一号”智算中心负责人 王旭培:后期我们还将加快二期三期项目建设,力争在2026年达到200P的总算力。
今年,当地还制定了《竹溪县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未来三年,竹溪县将建成一批示范应用场景、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一批行业重点企业、完善数字经济体制机制,为鄂渝陕毗邻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算力支撑。
十堰市竹溪县数据局局长 胡旭光:我们将夯实数字基建底座,强化数字经济支撑
加强与周边地区算力中心的合作交流,推动“国芯一号”智算中心融入“东数西算”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探索“布局合理 结构多元 云边协同”的算力综合供给体系,打造鄂渝陕毗邻地区算力枢纽。
(长江云新闻记者 陈赟 杜可飞 通讯员 付延峰 郭军 方赛 段锐)
编辑: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