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院士专家工作站系列报道|绿谷专家工作站:科技创新精准助力食用菌产业发展

时间:2025-10-19 20:37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编者按: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从技术瓶颈到产业升级,十堰市科协主动作为,当好“科技红娘”,柔性引进顶尖智力资源,让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的“攻关站”、培育创新人才的“孵化器”。从10月19日开始,《十堰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院士专家工作站如何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破解发展难题,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十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智力动能,今天播出绿谷专家工作站,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小蘑菇”做成大产业。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徐静 李璐)在竹山县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基地,自动化菌棒生产线正高速运转,每小时可生产菌棒4000个。通过恒温养菌、湿度调节等技术,这里的菌棒成活率比以前提高了20% ,年产能达800万棒,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竹山县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介绍,2025年截止到目前,公司已实现380多万美元的出口产值,预计今年全年公司产值将突破8000万元人民币。

10月19日(26)

然而,四年前,企业面临着菌种品质差、产量低的困境。竹山县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办公室主任乐奎介绍,原来引进的食用菌菌种生产的香菇肉薄、柄长、产量低,在当地生产还容易产生绿菌。

在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竹山县科协主动对接,联合市农科院成立专家工作站,引进专家团队,开展菌种研发、深加工技术攻关。

竹山县科协党组书记李江介绍,帮助企业建立了实验室,同时与县内的院校实验室实行共享,让专家有一个稳定的生产、科研和生活环境。

10月19日(27)

工作站成立后,专家团队对十余个优质菌种进行反复实验,成功培育出适应本地气候的“绿谷7号”新品种,目前在竹山县广泛推广。

乐奎介绍,“绿谷7号”香菇肉厚、柄短、抗菌,成活率较之前品种提高3%,产量提高10%,成品率提高20%,有力拉动了竹山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10月19日(28)

在深加工领域,工作站攻克了银耳饮料沉淀等技术难题,开发出香菇罐头、多糖提取等20多项深加工专利产品,让产业链不断延伸。

市农科院副院长叶青松介绍,此前在银耳饮料生产过程中存在浑浊、沉淀且不稳定的问题,经技术团队对配方和工艺改良后,已形成清亮稳定的品种,可作为商品推广生产,后续注册和检验的各项数据都非常稳定。

技术落地,关键在“人”。专家工作站还将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四年来,通过“项目带动、专家带培”等方式,为企业培养了本土技术骨干,向菌农开展技术培训。

菌农刘浩鑫称,以前在自己家种植香菇,产量低、成活率不高,且市场拓展受限,如今通过专家培训,他们掌握了香菇种植技术,香菇品质和产量均得到提升,价格也较之前翻了一倍。

叶青松介绍,四年来,该院每年开展两到三次香菇种植技术培训,每次参训人数达几百人,累计培训人数超过四千人。

10月19日(31)

从菌种优化到产业升级,绿谷专家工作站用四年时间,让“小蘑菇”成为当地助农增收的“大产业”。目前,竹山县香菇产业规模4700万棒,综合产值20亿元,带动就业4000人以上。

随着专家工作站持续发力,竹山食用菌产业正朝着“科技化、品牌化、国际化”迈进。

竹山县绿谷食用菌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军介绍,公司正在开发以香菇与食用菌为主要原料的酵素口服液,这些产品得到了市农科院及院士专家站的大力技术支持。

编辑:张红艳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推荐阅读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