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上AI,武汉建造变“智造”

时间:2025-11-01 18:29 来源:长江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更少的人工,更高的效率。智能建造,就是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减少建造过程中对人的依赖,提高建筑的性价比和可靠性。近年来,国家深入推进智能建造产业发展。

10月31日,2025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博览会)开幕。会场内,企业亮出新技术、新设备,展示智能建造最新成果;会场外,“智造”元素遍布全市施工现场、生产车间。从造房造桥到造车造船,武汉建造正在以“集团军”姿态冲锋智能新赛道,为城市建设注入能量与活力。

e1cd89f856f728c88a7cc2542eabe837

10月31日,2025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在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开幕。通过全景式成果展示、前沿技术交流以及产业资源对接,全力搭建全球智能建造产业生态共赢平台。 记者史伟 摄

■ AI赋能:智能建造“无图纸”更精准高效

传统建造因场地制约,流程繁琐,面临诸多困难和堵点。“智能”的融入,让建造变得更加轻盈。博览会上,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不少创新产品和技术瞄准行业痛点,创新破题。

老城区原拆原建、场地狭小,建设如何安全高效?青山区21街危旧房合作化改造项目接入中国一冶研发的智慧平台,如同安上了“智慧眼”。

在基坑施工阶段,为解决场地不足,地下室被划分为4个区块轮转施工,在AI系统的精准调配下,材料跟着进度走,像流水线一样灵活切换。两台塔吊通过“智能机械”模块精准运行,作业误差控制在厘米级。

用一个智能数字平台,让建筑设计和建造不用画图纸。博览会上,中达数字技术(湖北)有限公司展示了刚刚发布的全球首个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平台——ZD-PLM。

“传统模式下,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运维等各阶段的数据传递不及时,导致沟通误差和重复劳动。”该公司董事长张慎介绍,长期以来,建筑施工依赖图纸,容易效率低下,且易产生人为误差。针对痛点,ZD-PLM平台实现数据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全程贯通,通过AI算法实现“一模到底、无图建造”,实现上下游企业使用同一三维模型沟通协作,与传统建造方式对比,设计差错率降低80%以上,还能缩短总工期10%以上。

智能建造,企业是最根本的源动力。博览会上,参展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建造”变“智造”是必由之路,将用更多新技术、新产品角逐新赛道。

“建造行业大拆大建、拼劳动力的时代早已过去,未来,这一行业的发展靠智慧、靠创新来引领发展。”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剑华介绍,早在2016年,中南建筑设计院就与法国企业达索系统在“数字建造”方面开始合作,去年11月1日,双方合资成立中达数字技术(湖北)有限公司,共同研发推广“无图设计”。杨剑华表示,中南建筑设计院将携智能建造新技术进一步拓展国内市场,并走向全球。“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让数字之光照亮城市的未来,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89a06f4b52460fdcb6876c66757be5bc

2025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上的微型建模。 记者史伟 摄

■ 数智化改造:武汉装备多款“新式利器”亮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设备升级更新为智能建造提供动能。博览会上,多款建造新装备亮相,展现强大功能。

中建三局展台上,现场人员坐在一个操作台中,对着组合显示屏推拉操作杆,大屏中的吊车精准移动作业。

“塔吊远程操控,施工人员不用坐在驾驶室。”中建三局智能建造博览会专班成员郭煜棋告诉记者,这是由该公司研发的全球首款塔机智能集控系统,通过一套集成设备,实现单台塔机吊装由现场转为室内多塔远程控制。“寒暑天气,工人不用爬上高高的塔吊驾驶室,操控更方便精准,相比传统人工塔吊作业,这款设备可减少劳动力投入30%,作业效率提升30%。”

“以前,施工电梯只能在楼房单侧上下移动,我们这部电梯能围着楼房上下打转。”郭煜棋指着一款单轨架多笼循环运行电梯介绍,它能通过一套旋转换轨机构,让梯笼在楼房顶部和底部翻转,实现循环运行,如同翻跟斗。“不用单侧直上直下,运送行程更短、效率更高,可降低施工劳动强度达80%。”

“如果把智能装备应用比作‘强筋健骨’,那么,推进数智化变革就是为建筑业装上‘超级大脑’‘最强经脉’。”中建三局中国建筑智能建造研究院副院长明磊表示,中建三局积极转型,注重研发,一直走在全国智能建造的前列。企业将继续推进智能装备、数字化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在建造领域的运用,将联合高校、科研院所、行业联盟等,组建云构、云居、云家等9家“云”系列公司,让互联网为智能建造聚合新动能。

博览会上,中交二航局展出两艘专用船舶模型,它们的原型都创下了多项世界和全国“之最”。其中,“二航长青”用于海上桥梁建造的打桩,是迄今全球桩架最高、吊桩能力最大、施打桩长最长、抗风浪能力最强的变幅式打桩船,可实现水面125米以上高度打桩。

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智能建造正在加速成长,越来越多“新式利器”研发亮相,不仅带来了建造精度的跃升,也让“露天作业”转向了更安全、更舒适的工作环境,降低人工消耗和施工风险。

6da06e27a7104c51639b6a32ea75cfe3

2025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上中铁十一局展出的盾构机模型。  记者史伟 摄

■ 从车船到家电:“武汉智造”赋能千行百业

2022年,武汉成为全国24个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之一,凭借在智能建造领域的成果,连续两年获住建部评定“综合表现优秀”。

如今的武汉,智能建造不再限于造房造桥,在更多领域,“建造”正在变“智造”。

小车穿梭,机械臂灵活抓取,电子屏幕上实时生产数据闪烁,在近日投产的小米智能家电工厂,近百平方米的电子车间几乎看不到员工。通过“小米澎湃智能制造平台”,这里的每一台设备都拥有能思考的“大脑”,大幅提升了生产精度和效率。

平均每118秒就有一台高端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今年1至9月交付量达96992辆,同比增长85%——岚图汽车近日交出亮眼成绩单。焊接机器人在车身内外灵活走位,在极短时间内精准焊接上百个焊点;在起伏的总装流水线两侧,种类繁多的机械臂灵活跃动,将轮胎、座椅、前风挡、中控台等重要零部件一一组装到车身上……在岚图汽车数字工厂,上下游生产“一气呵成”。

在这里,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随处可见,新车生产准备周期至少缩短20%,工艺设计成本下降15%以上,新品质量提升10%以上。

目前,武昌造船双柳厂区建有国内一流的船舶基础设施和多条智能化、自动化生产线,满足3万吨级以下船舶建造要求,具备年产18艘万吨级船舶和12万吨桥梁钢结构的生产能力。

记者从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获悉,2024年,武汉建立智能建造科技创新平台22个,立项智能建造科研项目71项,智能建造试点企业55个,智能建造项目130个,智能建造试点园区(工厂)18个,19项智能建造举措入选住建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

(长江日报记者宋磊 龚萍 通讯员王博)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