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风讯(十堰融媒记者 龚艳琳)曾经,肺癌手术在人们印象中往往伴随着长达二三十厘米的疤痕、漫长的恢复周期以及难以忍受的术后剧痛。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一项被誉为胸外科“黑科技”的先进术式——单孔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已将肺癌外科带入“微创、精准、快速康复”的新阶段。那么,这项技术有何神奇之处?11月18日,FM101.9十堰交通音乐广播《健康问太和》节目特邀十堰市太和医院胸心外科大血管专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原野,为大家答疑解惑。

50岁的张先生(化名)在体检中发现肺部结节,后被确诊为早期肺癌。在十堰市太和医院胸心外科,他成为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受益者。“手术当天早上我进入手术室,醒来后疼痛感比预想的轻得多,第二天就能自己下床上厕所了,伤口只有一个约三厘米的小切口,恢复得非常快。”张先生回忆道。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肿瘤被完整切除,淋巴结清扫彻底。术后第四天,张先生顺利出院,目前恢复良好。
原野形象比喻:传统开胸手术如同打开一扇“大窗户”,需切开20-30厘米的切口,甚至断开肋骨,创伤巨大;而单孔胸腔镜手术则像是派遣一支“精装小分队”,仅通过胸壁上一个约3-4厘米的“钥匙孔”切口,将高清摄像头及精细操作器械置入,在放大清晰的手术影像引导下,精准完成肺癌根治性切除。
这项技术的优势在张先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原野详细解释,其优势集中体现为“疼痛轻、出血少、创面小、住院短”。由于手术无需切断肋骨或大力撑开胸廓,对肌肉、神经损伤极小,患者术后疼痛感较传统手术显著减轻;在高清放大视野下,医生能精准避开重要血管,有效控制出血,术中出血量多数仅数十毫升,远低于一次献血量;微小切口不仅愈合后疤痕不明显,减轻了患者心理负担,更显著加快了术后康复速度。
针对公众关心的“小孔操作能否切得干净”这一疑问,原野强调,单孔胸腔镜不仅是微创技术的代表,更是精准医疗的极致体现。它依托两大“法宝”:一是高清摄像系统,可将胸腔内组织放大数十倍,显示效果超越人眼直视,使淋巴结及细微结构清晰可辨;二是特制的超细可转弯器械,灵巧如手指,能在有限空间内完成精准的解剖、分离与缝合。“医生相当于在‘放大镜’下手术,视野更清晰,操作更精确,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和淋巴结清扫的规范性均能得到充分保障,甚至优于传统手术。”
原野同时指出,这项技术主要适用于早、中期肺癌患者。若肿瘤体积过大,或已与周边重要脏器、大血管严重粘连的晚期病例,则需评估后采用其他手术方案。他重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应对肺癌的根本之道,而一旦确诊,选择此类先进微创技术,将能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痛苦,加速康复进程,助力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编辑:思渺